《金陵十三钗》,不能政治化

时间:2012-01-09 14:02   来源:环球时报

  看到1月5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金陵十三钗﹥背后的真实美国》一文,笔者有不同意见。《金陵十三钗》仅仅作为一部娱乐和商业片,部分地剖析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的一小段历史。不能指望一部商业片去担当纪录片与叙史片的重任,既苛求它政治正确,又让其迎合市场需求。而且该文作者河清先生将影片贴上过于亲美标签,并去比较美国和苏联对中国抗战的功过,实在没有必要。

  《金陵十三钗》为何选择一个美国人,而不是一个苏联人,这是有故事原型的。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些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不顾生命危险,积极救助中国难民与士兵。《文史参考》等媒体报道重现了当年24名外国人坚守南京城救了25万国人的历史事实,其中15名是传教士。美国传教士约翰 马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给日本大使馆和日本占领军最高指挥机构提出了400多件抗议和报告,强烈要求停止暴行。

  至于导演张艺谋用一个美国小混混来讲述故事,仅仅是出于一种艺术表达手段,因为美国好莱坞的英雄人物通常都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们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优缺点并存的人,这样表现的人物带给全球观众可信性和亲切感。可以说,《金陵十三钗》较好的运用了娱乐片商业片的艺术手法,迎合了中美两国商业市场的需求偏好。

  《金陵十三钗》中有中国国民党军人面对日本坦克,用人肉炸弹冲上前去与其同归于尽这样的场景,这在我们自己早期拍摄的《血战台儿庄》中也能找到这样的英雄事迹,这绝非“孤本”。正面主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英雄交响曲,都是可歌可泣,令国人情不自禁,肃然起敬。笔者认为:在整个抗战时期不论国籍,美国人也好,苏联人也好;不论党派,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不论宗教信仰,基督徒也好,穆斯林也好;只要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致伤致残,并且献出生命的人,都是中国人民应该崇敬和缅怀的英雄和烈士。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恩怨分明的民族,我们不应该围绕一个商业影片来争辩苏联人和美国人谁对中国抗日的功劳大。该记住的都不应被忘却。(作者是复旦大学客座教授)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