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媒体人既“在线”,又“在场”

时间:2012-01-04 13:37   来源:新京报

  ●2011年,媒体人从一个在椅子上发言的人,变成一个拿着事实才能登上椅子的人

  ●描述一种全景式的中国,需要媒体人的专业主义精神:坚守事实、坚守理性、坚守对话

  梳理2011年发生在中国传媒界的林林总总,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随着这一年国际国内大事空前增加,中国媒体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国际新闻的前沿、自然灾害的风口浪尖。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愿意用坚守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中国传媒人的坚守更为珍贵。

  一、艰难转型中坚守职业荣誉

  社交媒体从新闻的时效性、社会动员能力、多元声音的互动三方面,都改变了媒体生态,对于新闻人来说,需要艰难的转型。

  2011年,是21世纪头十余年中,重大新闻最为集中的一年,更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快速变动,国内社会结构调整的一年。

  进入21世纪头十年,中国新闻人曾经在媒体转型和职业成长的轨道上快速前进。第二个十年刚开始的时候,这种转型和成长仍在继续,但是外来的压力,利益集团的诱惑,舆论的喧嚣,都成为对新闻人的冲击。

  2011年,中国媒体面临两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试图借助媒体表达自己的主张,影响社会舆论和各方面的决策,甚至进而绑架民意;另一方面是媒介技术的挑战,当人人都能在微博上成为“记者”、“新闻发言人”的时候,媒体人的专业性和职业荣誉感如何捍卫,该怎么做新闻。

  今年,我想,很多媒体人都会有这方面的疑问。

  但是与此同时,这一年又是“新闻大年”。

  从开年时西亚北非的社会剧变开始,国际上先是日本大地震、海啸、核泄漏,然后是利比亚国内冲突持续了7个月,在下半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发酵、伦敦骚乱、“占领华尔街运动”此起彼伏,甚至连风行国际新闻中10年的本·拉登也被击毙。

  而国内,今年新闻和突发事件更是频发。一方面是以房地产调控为代表的经济议题成为新闻焦点,另一方面从年初开始,双汇事件、抢盐风波、郭美美事件、7·23动车事故、康菲溢油事故、校车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也给中国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素材和深入多元的报道视角。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在2011年的兴盛与发展,也需要新闻人继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我们的确看到了社交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它从新闻的时效性、社会动员能力、多元声音的互动三方面,都改变了媒体生态。我们看到红十字会风波的缘起是微博,7·23动车事故的最初现场消息来自微博,校车事故的争论发自微博。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于社会是好事,对于媒体人来说却需要艰难的转型。

  是全面向新媒体致敬,还是用专业主义对接媒体技术发展,重新给自己寻找一个时代定位?虽然说二者在2011年还不存在绝对的矛盾,但是如何让媒体的声音不会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声音中,用什么方法实现媒体信息服务的突围,其实成为了各位媒体人心里想,嘴上说,行动开始的地方。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