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冲奥”成功又如何

时间:2011-12-29 10:28   来源:红网

  不管张艺谋多么扭扭捏捏,广电总局电影局都毫不含糊地将《战争之花》(《金陵十三钗》在国外的英译名)推荐参加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而且是代表中国。

  为什么非要推荐张导的这部新作角逐奥斯卡不可呢?是因为这部影片号称要夺得10亿元的票房?还是因为它是投资6亿元的大制作?还是因为它是一部能代表中国电影水平的优秀之作?抑或因为其它什么别的原因?电影局不说我也不敢瞎七瞎八地乱猜。

  首映时,有观众质疑,高达6亿元的投入是否如外界传言,奔着“冲奥”的目标?张艺谋解释道:“这也不是我的所思所想,更不是我拍一部电影的目标,赶上这个点儿了,有了这个机会我一定也不排除,绝对不会说不要,永远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说,拍这个电影、写这个故事,全部是对着那个事准备的,这就彻底不对了!”尽管张导做了彻底地否定,但是客观上“冲奥”乃是这部影片的根本目标。影片告诉我们,从主题上来讲,“就是美国电影学会在评判金球奖与奥斯卡时最常用的衡量标尺——救赎主题”。男主角选用的是获过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国际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影片中大量的英语对白,还有场景乃至情节不乏对二战经典影片的“仿制”。我在观看时就往往产生是在看一部美英等国二战片的“错觉”。一句话,外国(其实是美国)元素多多。

  当然,《金陵十三钗》在国内上映时票房不错。据说,截至18日晚24时,全国公映场次近5万7千场,观众人次近350万,总票房近1.5亿成为当周的票房冠军。但是,高票房是在高价格的基础上获得的。350万人次的对象基本上是城市观众,且基本上是青年。因此,被赞誉有加的高票房并不能证明它是一部为广大观众所喜欢的影片。何况看电影并不像买衣服等商品,事先能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还受到一些主流专家学者的批评。如朱大可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消费苦难为情色爱国主义》、杨俊蕾在《文汇报》上撰文《<金陵十三钗>:仿经典二战片沉溺色彩诱惑》对它进行了尖锐而中肯的批评。网民在网络上的批评更是压倒性的了。就是国外的一些媒体也从艺术角度提出了批评。如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实时报”栏目刊发的评论文章就认为,“中国观众可能会被这个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所打动,但电影画面奢华、过于好莱坞模式、情节也不够感人。”《好莱坞评论员》在评论文章里也指出,“有些原本只有在好莱坞大片里才能看到的场景,(竟然)出现在了南京大屠杀这种惨烈历史事件中”,影片所表达的强烈性意识在这里“不合时宜”。要我看,《金陵十三钗》就是部用妓女做卖点的商业片,谈不上什么艺术。它代表不了中国电影艺术水平。

  就算这些批评都是无理的。就算《金陵十三钗》“冲奥”成功。那么,我们究竟能得到什么呢?打个比方吧,自从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实行金牌“零”的突破后,我们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数一直位于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依然不是体育强国,全民健身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一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讲句大实话,充其量只能说明我们有导演能问鼎这个世界电影艺术含量最高的奖。它改变不了我国电影整体上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现实,更谈不上带动我国文化这个“软实力”的输出。而且将有可能造成如此负面效应:为了捧得国际大奖,为了文化“软实力”的输出,纷纷仿效《金陵十三钗》,按照西方模式去拍影视写小说,按照西方认可的标准去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中国的苦难历史,刻在国人心上的痛,可以用商业与娱乐的方式去编排与消遣。但是如此而来,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将在哪里?

  毫无疑问,广电总局电影局推荐《金陵十三钗》“冲奥”,对《金陵十三钗》是特大的利好。在这利好消息的刺激下,10亿元的票房很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不管“冲奥”是否成功,只要能赚一大笔就行。所以,《金陵十三钗》的主人们可以大大地欢乐、欢庆。不过,可惜的是其他导演、投资人就没有这样的幸运——政府的大力帮助。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