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岁末,春晚话题似乎比春晚节目本身更能提起大家的兴趣,这一方面说明老百姓对这道年末的“精神大餐”很重视,有感情,另一方面也说明春晚节目本身的大餐内容却日渐味道寡淡,让人提不起品尝的欲望了。作为央视春晚第一任导演的黄一鹤作为办春晚的元老级人物,对春晚的感情自然不必说,他对春晚的日渐式微而忧虑焦心,期待央视春晚创作部门能正视问题,不回避现实矛盾,真正想观众所想,演观众所盼,给观众所需,这种对春晚的呵护和直言不讳让人感动。
不过笔者更欣赏他对春晚一些“症候”一针见血的一段评论,他说做电视文艺跟古代文人一样,就是要心怀百姓,不能从自我好恶出发,真正了解观众喜欢什么。春晚跟一般的晚会还不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里面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等。观众累了一年了,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这里有高兴的心情,也有积攒了一年的烦躁。节目如果全是隔靴搔痒的,他们怎么能喜欢,要从节目上关注他们的心里创伤,跟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他们才能喜欢……
不得不说,黄一鹤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出而一直没说出的对春晚的心里话。任何受百姓欢迎的文艺形式,必须有丰富的内容支撑,而来源于生活的文艺内核是必须要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要接地气,要有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人生的感悟反思,把这些情感体验融汇在讽刺、玩笑、戏谑、感动中,让人们在笑声中流泪,在流泪中发笑,酸甜苦辣咸,真实的生活味道即使有苦涩,人们也会为之感动和认同,因为那才是真实。曾记得,赵本山的小品《三鞭子》让很多人在小品的讽刺中感受生活的幽默,而又在机智的小品幽默中感受到一个国家和集体向上的力量,虽然小品内容有反讽,但却让人久久回味,感受真实。如今,这样的小品好像已经很少看到了,更多的是打了鸡血似的夸张和暴跳,买房装修、大龄女嫁人难、老小孩耍脾气……一地鸡毛的背后,是小品内容的苍白和无味,而观众,用手中的遥控器来投票或许是唯一选择,也是终极选择。
黄一鹤所说的隔靴搔痒,笔者认为就是指春晚没有真正深入生活的最真实层面,把观众最想表达的喜怒哀乐用电视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是春节,虽然是岁末,虽然是团圆,虽然是回首,但这些年味的内涵绝不仅仅就意味着喜庆、高兴、乐呵、向前,社会发展的太快,我们的心灵却在路上,在岁尾的春晚上,有那么几个节目能给奔波了一年的中国人一点笑中有泪的感动和感慨,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歌曲联唱陌生面孔一个接一个,分不清谁是谁,唱的是什么,群口相声似一群大妈闹市买菜讲价,听不明白到底逗谁乐,这样的“热闹”恐怕只是表面热闹,观众的心里,包括春晚创作人员的心里,恐怕也能知道这样的节目能取得什么样的收视效果。
一个曾经对春晚创作倾注了心血的老人说了几句关于春晚的话,却引发了笔者这么多的感慨,或许我亦如很多有春晚情结的人一样,屡屡失望,屡屡期待,期待有一天春晚的演员是和我们“坐在一条板凳上”……(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