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金陵十三钗》在美国获得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天,我在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看得我泪流满面。我在微博中感慨:老谋子难得拍出这么好的电影啊!当初看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就曾热泪盈眶。
1937年12月13日,那个寒冷的冬天,南京沦陷。一座城市、一所教堂、一场战争,13个风尘女子、一群金陵女学生、一位神父、一些军人,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共同演绎了一段泣血往事,表达了感人至深的人道情怀。
由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有着较大的改动,但最核心情节没有变,那就是:最后日本兵要女学生去“唱歌助兴”,为了保护这些花骨朵般的女孩子,那些躲到教堂受到过庇护的金陵妓女们,决定替代女学生们去赴这个“魔鬼之约”……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她们的人性得到了崇高的升华。
这是一个保护与拯救的故事。有关史学专家说,这情节基本上是虚构的。严歌苓对媒体记者说:“有一点影子的可能就是魏特琳在日记中所提到的她曾经历过的那件事情。魏特琳女士是金陵女子学院的教务长,当时日本兵来到学校说要带走100多个女孩子,她当时实在没有办法就说,你们中间是不是有专门干这种职业的?如果有,就不要让日本人伤害那些良家女孩了。最后,当时避难的20多个风尘女子站出来了,使那些女学生们没有遭到噩运。我觉得这个挺震撼的,也就把它写进我的小说里了。”
有报道说,《金陵十三钗》的英文译名叫“TheFlowersofWar”(《战争之花》)。在电影中,张艺谋用两类“战争之花”,表达他对于人性的冷静思考:女学生可以称之为纯洁百合,素朴高雅;而身着旗袍的秦淮歌妓,则更像是废墟上开出的艳丽野花。我以为,从艺术的内在逻辑看,成年的“艳丽野花”保护未成年的“纯洁百合”,是完全成立的。
与真实历史相比,无论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是如何不同,底层人挺身而出保护他人、舍身忘我拯救他人,这是无法抹杀的历史。在南京的“安全区”,外国人保护了大量中国百姓;同样,在二战时期,上海敞开胸怀,接纳和保护了大量犹太人……这都是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
保护他人,也就是拯救自己。我的同仁亲赴南京和上海,走进那曾经的烽烟滚滚的历史,采访专家和当事人,还原《金陵十三钗》背后那“保护与拯救”的真实历史。保护与拯救,是崇高的人间道义和人类情怀,就像电影名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所表达的那句希伯来名言: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全世界!
爱国从来不分身份贵贱,“同仇敌忾”更是整个民族迸发出来的精气神。身为下贱者,同样可以心比天高。我看过教授、博导邵雍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一章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妓业》,有一节写到“不愿作奴隶的妓女”,里面列举了不同时期的例子: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妓女同样没有置身事外,而是与上海人民一道全力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当时报纸评论说“妓女亦爱国,可见此战感人之深矣”;1936年下半年绥远抗战期间,南京的妓女踊跃参加捐款活动;1944年日军攻占许昌后,12个有姿色能说唱的妓女被汉奸选中送往日本宪兵队,其中一位叫巩素云的女子跳车自杀,誓死不侍奉日军……难怪郁达夫都曾感慨:谁说犹唱后庭花处,商女都不知家国的兴亡;试看汉奸到处卖国,而妓女乃不肯辱身,其间相去,又岂只泾渭的不同?
气节的力量,是伟岸的力量;人性的光辉,是璀璨的光辉。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无论是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还是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都能让我们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将军无非赢得战役,人民才能赢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