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晖打出个人职业生涯第三个147分
北京时间12月15日晚上,2011年PTC第12站比赛在英国谢菲尔德体育学院打响,在晚上21:35进行的8号球台比赛中,由丁俊晖迎战业余球手布兰顿-温斯顿,最终丁俊晖不仅在1个小时内完封对手,还在比赛第三局打出了个人职业生涯第三个147分。(12月16日厦门网)
被誉为“中国神童”的斯诺克选手丁俊晖,从2002年拿到第一个亚锦赛冠军以来,一直以来被国人寄予厚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更是媒体的“宠儿”,媒体对这位神童的报道向来就是不遗余力,而此次“满分杆”的出现,再度引来了各路媒体的纷纷称赞:丁俊晖再演“147神奇”(《网易体育》)、丁俊晖巡回赛打出满分创四项纪录成新生代一哥(《搜狐体育》)、丁俊晖2011创四项亚洲第一满分杆平泰球王记录……
诚然,神童丁俊晖的第三个满分杆值得庆贺,在台球史上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是很显然我们的媒体对他的“宠爱”过头了。媒体报道的多是丁俊晖的成功与辉煌时刻,而对于丁俊晖的诸多低级失误却少有涉及。而事实上,丁俊晖并不像媒体传达给我们的那样神奇,神童一直“失误连连”:今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首轮就险遭二流选手淘汰;而在今年7月份的澳大利亚公开赛上首轮就被淘汰;在12月8日的英锦赛上状态持续低迷的他无缘四强,若不是一个满分杆的出现,他的状态实在难向中国乃至世界球迷交代。
作为媒体,理应向观众或者球迷展现更加完整的丁俊晖,而不是一味的褒奖和宣传,对其进行无限度的“宠爱”。正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宠爱多了,提供的条件舒适了,它就很难适应外界严酷的环境。
2007年的斯诺克温布利大师赛决赛中,被媒体宠惯了的神童竟然在输球时,留下了眼泪。如果说那时候的丁俊晖只是一个20岁的大男孩的话,那么时隔2年后的江苏公开赛上,已经22岁的他再一次因为输球伤心而泣。
平心而论,很多斯诺克选手缺的并不是技术上的优势,而是优秀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差,是导致他们在“阴沟里翻船”的重要原因。当然,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和本人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媒体的塑造作用也不可小觑。每当其打出一场精彩比赛后,就有很多声音认为其已经找到了最佳的状态,为其送上鲜花和掌声,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下一次低迷的开始。媒体对其进行宠爱,使其的承受能力变得脆弱的同时,也使其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对于世界冠军或者天才,媒体过多的给予成绩上的肯定而不涉及其失利的曝光,或者为其失利找各种借口,这对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很容易导致其只能“见得起阳光,见不得下雨”的畸形心理,结果就是“赢得起而输不起”。媒体的宠爱,让他们看到的经常是一个夸大的、不真实的自我,就像在哈哈镜里看到的一样。不真实的放大,就加剧了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落差,所以一旦在比赛中失利,就难以承受,以至于出现一些非常有失风度的言行。
媒体关注人物、对其进行报道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媒体报道的角度和方式却是应该深思熟虑的。我们的媒体不该再只宠爱着那些“冠军们”,过分宠爱的结果,是让我们的冠军拥有盲目的自信;过分宠爱的结果,是让他们无法直面失败;过度宠爱的结果,也会让粉丝、球迷对他们失去信心与欣赏。
冠军或者焦点人物的健康成长,除了自身需要提高外,也需要媒体给其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让其认清自己。所以,我们的媒体在报道丁俊晖的时候,不要再宠着他,“只见成绩,不见失误”。相反,给他一个客观的介绍,给他一个认清自己的机会,助他尽快成熟起来,完成由“男孩”向“男人”的转变,成为一名真正的、能经历得起风雨的世界冠军。
由此,媒体在报道时要注意,别再宠坏了丁俊晖,别再宠坏了我们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