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路在何方?

时间:2011-12-06 10:32   来源:光明网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用这样的话语来阐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纪录片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何苏六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与其他媒介相比,纪录片兼具新闻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更容易被全世界接受。同时,纪录片还是一种相对高端的文化产品,承担着传播价值观念、提升人文精神的任务。

  正因如此,国产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电视人、电影人关注的焦点。11月中旬,在四川电视节组委会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共同举办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论坛”上,嘉宾们就如何发展国产纪录片产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尴尬

  “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纪录片曾辉煌过,老一代中国纪录片人拍摄了《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著名作品。步入90年代后,新一代纪录片人摘下了不少国际奖项,比如《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等。”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副总经理程春丽说。过去纪录片并没有好的播出平台,“记得最早时,地方电视台购买纪录片的出价只有10元一分钟,现在的价钱已经涨到一两百元一分钟,这是可喜的变化,说明纪录片开始被重视。”

  北京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晓蒙信心十足地表示,从去年开始他们公司的营业额呈现了一种爆发式的增长。之前,公司每年的营业额仅有1000万元左右,从去年开始到今年,签约的营业额已经达到数千万元。这是他过去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央视纪录频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纪录频道有6.5亿观众,观众主体呈现出“高学历、高职业、高收入”的高端人群特征,其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观众比例位居央视各频道首位。

  表面上看,兼具艺术品格和高端受众的纪录片发展理应前途无限,但是实际却并不乐观——对目前纪录片市场存在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坦言:“首先,在央视成立纪录片频道之前,纪录片一直没有一个播出渠道,目前,虽然有了这个播出平台,但也显得太过单一;其次,愿意投资纪录片的人较少,因为投资回报完全不成比例;第三,纪录片目前收购的价格较低,导致市场积极性不高。”

  纪录片究竟能不能赚钱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电视传播外,院线放映也是纪录片的重要传播手段。但是与电视传播相似,这条路也并不平坦。

  今年,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携纪录片《海洋》来到中国,很多人都认为,在《变形金刚3》、《哈里波特7(下)》和《蓝精灵》等大制作的夹击下,这部电影的票房必将惨败。但两个月间,《海洋》在全国不断加映,《海洋》票房收入达到2500万元人民币,刷新了国内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

  业内人士认为,《海洋》能成功,根本原因是其影片质量,该纪录片拍摄历时5年,耗费5000万欧元,堪称史上最烧钱的纪录片。这样的案例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不是没有好的纪录片市场,而是缺少能让市场认可的产品。

  《海洋》在给国内纪录片产业提供成功范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编纂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指出,国产纪录电影在同国外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另外一组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这样的窘境:2010年,国内13部通过院线放映的纪录片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其中一部,导演是中国纪录片界的名导,影片也是大投入,制作班底也十分优秀,大量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但就是这样的大制作,也只取得了5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这个成绩,与一部美国纪录片《蠢蛋搞怪秀3D》即获1.17亿美元票房的成绩相比,差距巨大。

  业内人士分析说,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纪录片靠国家投资拍摄,鲜有民间资本流入。另一方面,播出平台局限、观众心理隔阂、回报率低和纪录片本身质量不高、市场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影响着纪录片产业的发展。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