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文娱辣嘴

“作家财富榜”下隐藏着文化没落的危机

2011年11月25日 16:02:00  来源:红网
字号:    

  《2011年第六届中国财富作家排行榜》公布,像一枚重磅炸弹,引起媒介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榜单的公布能够引起对作家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有人在深思当代文坛大师的欠缺,也有人批判以财富论文学、呼吁作家的社会责任。然而,种种因果背后,真正的幕后黑手却是商业利益。很大程度上,文化商业化利益也是对我们的阅读选择和阅读经验的一场洗劫。

  从榜单上可以看出,所谓的畅销书主要集中在通俗的青春读物。比如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等青春系列,郑渊洁的童话故事系列,安妮宝贝和韩寒的文艺范儿等。而其中的商业运作无疑推动了通俗读物的流行。

  为了实现更大的销售量和更多的经济利益,商业文化追逐的始终是社会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兴趣。无论哪个城市,几乎没有一个书店不设置专门陈列畅销书的柜台。一些轻松娱乐、吸引人眼球的书籍更多的得到宣传和推荐。此外,网上书店也以吸引眼球的海报和大幅打折的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购买畅销书。而所谓畅销书推荐,其实更多的是哗众取宠与从中牟利。比如,就在作家财富排行榜出来没多久,当当网就推出了30位上榜当红作家,经典畅销代表作火爆抢购的专题活动。显然是在借这一热点话题进行推销。

  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业推动确实发挥了极大的力量。更让人担忧的是,受轻松通俗读物导致的浅阅读影响最大的是青少年群体。据《华西都市报》调查报道,国内购书人群主要集中在8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可以说,榜单前十名作家中有七名是由青少年读者催生出来的。虽然这些上榜作家的畅销书有其优秀之处,但到底是少了份内涵与分量。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轻松有趣,但正因其通俗化却过滤了历史原有的厚重。而其所导致的简略、快速的阅读经验也仍然无法摆脱浅阅读的弊端。

  畅销书的商业推广与通俗文化的渗透,淡化了书籍作为人生指向标的意义,无法培养青少年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怀。从宏观来说,对下一代的影响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名族振兴;从个体来说,会使其思想碎片化和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层次。当然,不是说通俗书籍就没有思想没有阅读价值,也不是说青少年一定要远离通俗读物。只不过当通俗读物成为主流文化时,无论是国家社会建设还是个人完善都难以得到进步。

  商业利益不仅推动了通俗文化的流行、青少年主流阅读物的肤浅、也在一定程度了将作家吸引到通俗文化的创作中来。当书籍、作家、文化都打上了商业的标签时,当今时代的深刻文化意义无法再像钱钟书鲁迅的时代那样被书写成经典。当“人类进步的阶梯”变成了商人追求利益的阶梯,我们真正纯粹的文化会不会悄然没落?   

[责任编辑:高斯斯]

相关内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