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恋33天》看国产电影创新之道

时间:2011-11-17 10:29   来源:东方网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当下国产文艺作品数量虽多,但影响力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创新能力不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国人喜欢看外国大片,因为对方创意和传播能力比我们强”。

  应当说,放在整个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国产电影的“山寨”、模仿、低水平重复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当然,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必须坚定不移,电影,无论其技术手段还是艺术手法,都是从国外传入本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产电影师法国外先进经验,无可厚非。

  说到这里,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洋为中用”问题。国产电影首先要令本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当然,不排除少数电影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海外市场,根本不把国内观众纳入受众考量范围,这是小概率事件,在政策制定时基本不用考虑。

  好莱坞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霸权式的文化侵袭力,除了依托宝莱坞自成体系的印度次大陆(和极少数闭关锁国的国家),几乎所有国家地区都得面对好莱坞阴影下的民族电影扶植问题。有关部门提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政策,也是惯例。不过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电影业基本已经建立起了观众“用脚投票”的机制,扶植国产电影,一定要落实在那些应该扶植的电影作品上。

  而这里似乎有个悖论:如果一部电影已经取得了商业成功(观众认同),就应从扶植名单里删除。而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获得观众认同,即使动用行政资源进行扶植,按照历史的经验来看,恐怕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所谓小众“文艺片”,在票房上遭遇惨败,常常呼吁政策的支持、保护,只是这些影片的主创人员收入并不低,电影不挣钱,拍电影的人倒是腰包鼓鼓,若对这类电影进行扶植,无疑名不副实。

  其实国内的电影市场空间非常庞大,好莱坞大片也不是无坚不摧。本月公映的《失恋33天》就是典型的小成本国产片,没有大明星撑场面,结果硬生生把好莱坞大片拽了下来,票房已过亿元,创下又一个票房神话。可见,在符合本土观众接受心理的层面上,还是国产电影更有地利、人和,只要创作者态度认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拍出来的电影不愁没有观众埋单。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产电影需要的扶植可能主要还是在市场环境的净化上,应当尽量减少行政力量对于市场的直接干涉,更多的通过宏观杠杆政策来引导电影市场,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始终作为电影创作的宗旨,鼓励良性的市场竞争,给创作者一个宽松、健康的创作环境,对于偷、挪票房等涉嫌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相信国产电影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一定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可以跟好莱坞正面抗衡的国产电影来。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