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是正确的举措。同建设经济强国相比,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更艰巨。因为它不仅要培养造就,大批杰出的思想文化人才,而且要对自己说实话;有勇气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有时,甚至要否定自己。清醒认识输出中国红色文化,就是要迈过自己设置的第一道思想障碍。
首先,红色不代表中国文化的主色调。中国人肤色黄。其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主张处中守正,凡事无过亦无不及,最忌讳走极端。在诸颜色中,黄为中色。所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把黄色当作主色调,并提出了“黄中通理”,和“黄裳元吉”等至理名言。提到红色时,大多指年轻女性,如红颜知己,和红颜薄命等。
红色同文化挂钩,大概是抗日战争以来的事,多指解放区军民的娱乐活动。当时,它的确迎合了中国人渴望幸福,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并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和团结。但是,如果把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题材和形式,拉扯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主色调,的确牵强附会。为了圆这种说法,有些人在撰文时,竟搞起了逆向“穿越”,把屈原、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统统拉来为红色文化站台。照此说来,干吗不把孔老夫子也扯进来,因为他老人家若能尚红,其它人便都不在话下。
其次,输出红色文化是自设出口限制。题材和艺术形式,是满足特定观众的需要的桥梁,但它们不能改变消费者的偏好。要想输出文化产品,就必须要了解并满足国外观众的口味。诚如有人爱看球赛,有人爱看肥皂剧,有人偏好喜剧或悲剧,不合自己口味的节目,人们便不看。 很难想象,国外观众忙碌一天,想松散消遣,回家后举家围在一起,看“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活报剧’、‘秧歌剧’等红色短剧”。
当今国际文化产品市场,特别是影视品市场,不仅圈子小,竞争性强,而且垄断程度极高。节目收视率,成了相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命根子。节目编排人员关注的,是新冒出产品在有关国家市场的走红程度。他们如果认为,在自己国家可以复制某产品的高收视率,并可以对抗竞争对手在同一时段推出的节目,便会找上门来,不惜重金,毫不犹豫地买下节目的播放权。对于人家不喜欢的产品,如果往外强塞,那只能是自己甘受冷落。
最后,对外文化交流,要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原则。文化传播,是一种化育。要想使别人心甘情愿地被潜移默化,自己就必须有广博、生机、正义、和包容。如果自己思想狭小僵化,国家管不好,民众怨声载道;这样,不仅不能化育别人,反而会受到别人的挤压,对外来更强壮的思想也堵不胜堵。近年来,中国采用务实和实用的政策,经济发展矫人,国外很多人就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许多高中,开设中文课;各种类型的中文学校和学习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人更不远万里,来中国留学。
以往,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已做出过成功尝试。不少武术影片和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拿过国际奖项,也受到不少国家观众的喜爱。这说明两点:(1)凡中国人爱看的节目,大抵外国人也爱看。影视节目,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少林寺》等,都是先红遍大江南北,再红遍东南亚,然后传往拉美。(2)它们都采用了带有永恒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价值、和题材。譬如,有些人选择历史或乡村题材,用戏剧化手法,专爆中国的落后,中国人的可笑、可恶、和丑陋。这种方式尽管不完美,但是,外国观众在愉悦、怜悯、和痛恨之余,也能通过剧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窥视中国人生活的一斑。国外观众,虽然肤色和语言不同,但他们同中国的观众一样,对幸福、财产、权力、正义、爱情、和情感,等方面都有同样的追求。如果中国不一哄而上,而是扎扎实实,集中力量,每年打造几部针对国际市场的,大手笔的喜剧或悲剧作品,并能使其真正反映当代中国人的风貌、价值观念,以及健康高尚的爱、恨、情、仇。这些产品,在国内市上会场先轰动,在国际市场上也会不胫而走。
世人皆知,中国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外国人不仅不歧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对东方的智慧,感到神秘、好奇、和神往。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美国也没有象在经济和军事领域那样,对中国进行围堵。因此,只要能务本求实,勇于创新,坚持不懈,自己不围堵自己,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一定会取得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