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娜惨败”看媒体“惨败”

时间:2011-10-31 10:34   来源:东方网

  “年终总决赛吞蛋惨败出局”“绝对是最惨痛的一场”“没有一次保发,仅坚持66分钟,中国一姐就以1比6和0比6的悬殊比分惨遭对手血洗”……这样的标题新闻出现在了29日的国内众多大小媒体上。而就在两天前,WTA年终总决赛首场李娜两盘战胜莎拉波娃,那些个媒体是如何吹捧的?何以今天她输球了,媒体就这么快地180度大转变,这样地“批”她?读了如此表述“李娜惨败”的报道,我恰恰没有为李娜悲,而是为我们的媒体悲也——在李娜比赛这事上,不是李娜的惨败,而是我们一些媒体的惨败。

  惨败在报道的情绪化上。用一句老掉牙的爱情格言,对一个人“爱有多深,就恨有多深”。不能否认,我们一些搞体育报道的媒体人太爱李娜了。于是只要她赢球了,就高声欢呼,热烈捧上天;一旦输了,就痛加责骂,打倒在地。倘若这种情绪化的“态度”在你自己家里弄弄,咱也管不着了。但我们现在有些媒体从业人员,是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当作个人的“自留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把对一个运动员的感觉,随随便便地拿来到公家的媒体上予以“发表”。于是就必然会出现“今天赞美”之热还未退,明天就不得不自己打自己嘴巴——情绪化,这是媒体“惨败”之一。

  惨败在报道的简单化上。我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媒体习惯把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的表现,简单地与中国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曾记否,当李娜拿来了个第一的时候,“展示中国的网球成果”“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迈步性胜利”“是中国强国的体现”等等“爱国”语言,在多多少少的媒体字里行间可见。这种简单化的报道,必然会把运动员的输赢看得特别地重要,尽管包括李娜在内的众多体育金牌获得者并没有“首先感谢祖国”,而我们的宣传报道却硬要扯上“归根到底是祖国培养的结果”。于是,李娜赢了,是中国赢了,李娜输了,就是中国输了。如此逻辑,何能客观评价李娜——简单化,这是媒体“惨败”之二。

  惨败在报道的赶时髦上。说实在的,网球运动并不是中国的强项。但是这些年引进后,成为国内的一项时髦运动。只要看一看眼下热衷于打网球的人群,主要是些什么人物,就不难“认定”网球在中国的时髦性。据我所知,一些城市里的高级网球馆,其长期会员的主要对象就是地方官员和“有钱”人,接下去的话我就不说啦。但可以说,网球算是我们这儿的时髦运动。于是为了赶时髦,我们的媒体也是会卖力地进行报道的。请看一些报纸的网球报道,何尝不是整版整版地赶时髦式地进行报道?赶时髦,就少不了用夺人眼球的语言和图片与广大受众“见面”。当李娜这回输了后,不仅说她之惨,如,“她带着对对手6场皆败的苦涩,惨淡告别伊斯坦布尔”,而且把她老公也说进去了,如,“看台上的姜山实在不忍心再看,把头扭向另一边,如此消极的肢体语言透露出十分的不满”。赶时髦,毕竟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旦时髦的东西不能“如愿”,心理就一时难以承受——赶时髦,这是媒体“惨败”之三。

  说媒体在报道李娜比赛这事上的惨败,就是指媒体报道的“不理智”“不科学”“不务实”。李娜的网球还要继续弄,她可能还会继续参加各类国际比赛,她可以继续怀着各种目的去比赛,包括可以继续为了挣更多的钱而比赛。但是,作为“国有”的媒体人,不允许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报道李娜,也不允许只为了媒体的广告(钱)而随心所欲地报道,这应是肯定的。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