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高级”的相声

时间:2011-10-28 11:25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姜昆批评郭德纲,郭德纲则在舞台上“编排”讽刺姜昆。两人隔空“交火”引发媒体关注。

  几年来,郭德纲的德云社走市场路线,获得了不少拥趸,从“非著名相声演员”一跃成为相声和演艺界的“腕儿”,市场上的成功给了他不少自信:有什么比真金白银的票房进账更让艺人底气十足?

  让人买账得“活儿”好,在相声里,关键看包袱抖得好不好,能不能让人笑。对此,郭德纲曾发表言论说:“相声就是让人笑,别老让人受教育。你意义挺好,不逗乐,谁听啊?”这句话有他的道理,“笑果”是相声的生命所在,不能引人发笑就不会有听众,失去听众,再好的思想也得不到传播和接受。  

  这种观点后来被郭德纲“大尺度”发挥:“我跟相声界有一个分工,他们负责教育,我只管搞笑。”他暗地嘲笑某些人注重相声的道德内涵,却抖不响“包袱”,并颇以“搞笑”能力而自信满满。这里的关键在于,他不但将自己同“相声界”划清界限,也把笑声同道德划清了界限。

  照郭德纲的说法,相声要么教育,要么搞笑,无法兼容。这种看似犀利的言论明眼人是不能认同的。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夜行记》,马三立的《家传秘方》、《检查卫生》,马季的《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姜昆的《如此照相》、《虎口遐想》,这些经典段子今天听来,不但给人以启发,也同样能够带给听者以不尽的欢笑和回味。说相声要么教育,要么搞笑,只能证明功力太浅、修为不深。

  退一万步,即使相声不以“道德教化”为本事,也不能拿社会道德底线开玩笑,甚至拿别人“母亲”开涮,以侮辱、挖苦、丑化他人为手段。为了“搞笑”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添加“苏丹红”和“三聚氰胺”,只能换来廉价的笑声和欢呼;用廉价的笑声和欢呼换来真金白银的票房,既不道德,也不光彩,虽然这样的相声不乏“粉丝”的喝彩与捧场。

  其实,无论姜昆还是郭德纲,作为相声演员,他们面临的困境是相同的。在文艺形式更加多样、娱乐手段无处不在的今天,要想包袱个个抖得响,受到大众持续不断的掌声,已经越来越难。市场中的相声艺人,面临着非常紧迫的生存问题,没有“笑果”就等于失去听众,失去听众就意味着丢掉饭碗,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些相声人饥不择食,祭出了“下三路”或打“擦边球”,“笑果”竟出奇的好,于是以“胜者”自居,甚至自以为看到了整个天空。

  这样的相声不是正途。相声如何发展?侯宝林、马季等前辈相声艺术家早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在相声的推陈出新、化俗为雅上做出了卓著的成绩,他们的说学逗唱背后总有个正直的“魂儿”,从不会为搞笑而不择手段。他们的段子不挠人痒痒却令人捧腹,不事道德说教却令人觉悟,包袱里浓缩着精妙的智慧和想象力。要我说,这就是高级的相声,有“范儿”的相声。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姜昆不避“瓜田李下”,明知会有误解甚至谩骂,仍然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是需要勇气的,而相声界乃至文艺界也应该有更多这种有胆气的批评。“文艺的认识、教育、美感和娱乐四大使命,缺一不可。”既然这种艺术理念站得住脚,就不能因为有人不理解、有人谩骂,就胆怯失声甚至放弃观点。

  注重社会责任的相声要把包袱抖响,不然就失去了听众;包袱抖得响的相声,还要看抖得高级不高级,不然恐怕真的会沦为“下三滥”。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听众需要更加高级的相声,这是姜昆和郭德纲以及相声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