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摇书案,可有读书人?

时间:2011-10-27 10:41   来源:燕赵晚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17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平时主要阅读的三类书籍分别是:专业书籍(46.6%)、生活养生书籍(42.1%)、社会现实书籍(41.2%)。 目前,无论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卖得最好的书通常是有关人际关系、养生、成功、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而文学、哲学等书籍则少有人问津。(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唐代杜荀鹤在诗《闲居书事》中有云: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描绘了一幅阅读的惬意场景。而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里几乎家家都有华丽的书柜,柜上多有装帧精美的书籍,只是还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呢?

  调查发现,最近一个月内,40.0%的人读了1~2本书,最少的有7.7%的人1本书也没读。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电视以及各种娱乐方式不断发展,大大占用了人们的闲暇时间,人们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此种现象带动“快餐文化”盛行,很多优秀作者随波逐流,向功利化的社会投降;书籍粗制滥造,或标题夺人眼球,或内容故作深奥,实质没有多少营养,导致61.9%的人觉得当前值得购买的新书越来越少了。

  而实用书籍销售火爆,折射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的现状,人们读书也有了一种“效益期待”。很多人爱读实用技术类书籍,期望从中获得成功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浮躁的心态。当读书被功利绑架,还有多少快乐可言?

  这次调查发现文学、哲学等书籍少有人问津。是因为很多人觉得文史哲等跟思想修养有关的东西不管用。实际上,阅读折射出人生态度和趣味。世代流传的经典著作被弃之一旁,犹如一个隐喻:我们信奉千年的传统美德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老人倒地要不要搀扶的大讨论到小悦悦的悲惨离去,无不凸显道德底线一再溃败,人生观、价值观混乱的怪现象。那些执著坚守人类的精神空间,努力探寻生命真谛的“读书人”越来越少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阐述了好书滋养心灵,培养情操的深刻道理。是日益减少的读书人形成了道德荒漠,还是高度发展的商业化、现代化社会使得人们远离经典,情感荒芜?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课题。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