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同时揭晓。忙了这么些天,给主办方、媒体和赞助者叹息的是,与其他中国电影奖的活动一样:人气不足,或者说是“越来越不那么吸引人了”。比如,有报道说,这回的评奖活动依然是大牌明星少,即使有的明星好不容易请来了,或者是“唱一个歌,就见也见不到了”,或者是到了却“喧宾夺主”,一些大导演忙着抢记者介绍自己正要上演的电影,弄得大家很是尴尬。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年的中国诸多电影奖都存在着此类问题,越来越“反应平平”,越来越何以难吸引人,而多是一些娱乐记者的卡拉OK。这是为什么呢?
我看第一位的是你这个评奖的标准是什么?设一个奖,定什么标准,可以说是给人关注的焦点。我不太懂电影,我也说不清这个奖那个奖的标准是什么。据说有的是让观众投票,以多少票论“奖”,有的说是以评委投票为准。然而,倘若真是这样办也难。问题是,有时观众或评委票高的电影,不一定合主办者的意,它们也有其他标准,或来自“上头”的意见,或来自其他方面原因。但,你不让广大群众参与,又不能以广大民众的标准来定奖,渐渐地也就“随你评了”——不关心你的评奖,不就正常的吗?
对于电影人来说,特别是明星、大导演,它需要的是公众关注度,公众不欣赏的奖项,他们肯定也是不关心的。这就成了恶性循环:大明星少的评奖活动,公众不感兴趣;公众不关心的评奖活动,明星不感兴趣。
评奖标准,实际上就是一个为什么要评奖的问题?是一种“国家导向”?还一种市场活动?或是什么其他玩玩而已?这可能谁也说不清。这就成了谁也无所谓的评奖活动了。比如,你就干脆说我这个奖就是坚持主流导向标准的,那也好办,官方重视了,一些“讲政治”的人,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观众关注了。这也许也会吸引一些明智的明星和大导演——因为他们需要“参与主流”。或者,你就干脆说我这个奖就是坚持市场化,让民众说了算,那也好办,广大草根重视了(这也是一个非常的庞大群体),这也许也会吸引一些聪明的明星和大导演——因为他们需要人气。但是,你现在评奖是什么呢。比如,虽然今年金鸡奖未现“双黄蛋”,但获奖名单冷门迭出,多数获奖作品市场反响平平。这就是不知按什么标准评出来的结果。
中国电影奖何以反应平平,何以难吸引人,当然还可以列出其他很多原因。比如,过去中国观众接触的新鲜的娱乐活动少,于是有几个评奖活动就很是“来劲”,如今开放度大了,“电影还是外国的好”,这难道不是事实。还比如,评奖活动也有一个诚信、公信的问题,当公众或者电影人自己也怀疑这样的情况时,有多少人还会对这种评奖活动反应热烈呢?
中国电影奖何以反应平平,何以难吸引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论,也属正常现象。不是说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的时代吗?从过去的一哄而起的关心电影奖,到如今的减少,甚至越来越少,证明了人们关注点的自然转移。很多人不关心电影,并不一定是“电影拍得不好”,而是需要关注其他。我曾经幼稚地提出电影奖既然越来越“不吸引人”了,那么就取消之。后来觉得这是行不通的。一方面,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怎么可以轻易禁止一样东西在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总得让一些人“有饭吃”吧,一年忙几个评奖活动,相关各路人马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甚至作为一条财路。尽管“不吸引人”,奖还是要继续下去的。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