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感情的“编故事”与“恶趣味”

时间:2011-09-27 13:36   来源:解放日报

  日前,某电视节目“情感密码”中出现了一个“史上最牛儿子”,儿子、儿媳在电视节目中向父亲索要房屋拆迁补偿款,还要求父亲承担未来孙子的各项费用,在与父亲“签订协议”后,竟还提出“违约”要支付10万元违约金。

  “最牛儿子”一出,舆论大哗。百姓们虽然早已熟悉此类在电视屏幕上演的各类“感情戏”、“家庭伦理戏”,但平时所见,多是感情不和、金钱纠纷,最终也多在主持人的“调解”和“教导”中,双方声泪俱下、和睦如初。电视上出现如此不孝的“最牛儿子”,着实突破了观众的容忍底线。于是,网民们纷纷“人肉”这位“最牛儿子”,想要将其曝光天下。可搜索的结果,却发现“最牛儿子”节目中,儿子、儿媳、父亲均“查无此人”,以“不孝之最”来博人眼球之举,竟然是一场事先彩排好的“戏”——日前,这位“史上最牛儿子”在舆论压力下,主动找到媒体,承认自己只是一名物业公司的普通保安,是传媒公司花钱雇来的临时演员。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全国层出不穷的百来个“感情故事”节目中,这样的“临时演员”不在少数。

  让无数观众在电视前叹息、愤怒、流泪的感情故事类节目,竟然是“编出来”、“演出来”的,这带给观众的震惊和愤怒,也许不亚于“最牛儿子”“不孝”的冲击。“这不是欺骗我们的感情吗?”一位情感故事类节目的忠实拥趸说。她原本每天晚饭前后总要在电视前,为“他人的家务事”叹息落泪、甚至茶饭不思,一时间,她发现这些“揪心事”原来就是“随便编写”的“电视剧”,“我一直觉得奇怪,怎么世上有这么多的负心人、这么多的蹊跷事。”

  “欺骗感情”是一方面,其实还有让人恨的——此类节目大多刻意放大了人性的丑恶,编造出恶俗、甚至严重突破社会传统伦理的故事,来满足观众的猎奇欲和窥探欲。比如某电视台播出的《巨款丢失之后》,编造了小学生拾金不昧,反而遇上“巨款被冒领”,“失主寻上门诉讼”等麻烦事,加深了观众心中原本对“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做好事反而被污蔑”的社会偏见,让不少观众在电视前叹息感慨“人心不古”。而“因为拆迁款母子成仇”、“用金钱横刀夺爱”、“母亲残疾卧床被众子女抛弃”之类的话题,若长期以“表演”的形式,“真实”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对社会人心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猎奇”或是“媚俗”所能概括的了。

  情感故事类节目之所以“编故事”,刻意渲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突破常理的险恶人心,无非是为了博人眼球,提高收视率。但却在无形中扭曲了社会正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让人性的丑恶“过度暴露”,这早已脱离了情感故事类节目“贴近生活”、“反映真实”的初衷,甚至超越了“娱乐观众”的底线。

  作为公共媒体,应该鼓励人们相信正义和善良的力量,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若真有叙事需要,要“编故事”,请至少在屏幕下方写上“本故事纯属虚构”或“情景再现”,让大家看个明白。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