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别“误读”

时间:2011-09-02 14:45   来源:工人日报

  走进书店,书架上长长一溜的名人传记煞是壮观,仿佛一位位名人在现身说法之后,用慈祥、信任、激励的目光注视着你,告诉你: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奇妙,一个人小的时候是“丑小鸭”,长大后照样可以变为“白天鹅”。

  名人传记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恰恰正是我们很多读者内心渴望的,也于是,常常看到一些读者手捧此类书籍读得津津有味。不排除他们中有些人读过之后全盘听信,继而抱定梦想身体力行。

  不过,在此,还是有必要善意提醒一句:对于名人传记中记述的成功故事最好还是以批判眼光来读,否则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带来的很可能会是理想受挫、成长受阻。

  举例来说,许多人都熟知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孩提时不够聪明的“故事”,殊不知,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他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比尔。盖茨的传记中,或许会告诉你他从名牌大学辍学,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同样,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

  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期冀,取得预期市场销售业绩,现在,不少的名人传记已经被精心包装过。这样的传记中,很多重要事实并不会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那些可能对读者构成打击的因素被隐去了,而类似于“心灵鸡汤”、能够激起读者热望的东西则被夸大,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一来,名人传记的确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名人头顶的光环也确实因此而愈加耀眼。不过,这样的名人传记最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读,最容易将读者的思想与行为引入不切实际的歧路。

  不管怎么说,不可否认,许多名人成功的经验值得广大读者汲取。作为读者,我们当然希望读到更多以严肃负责的态度撰写、出版的优秀名人传记,从而能够客观、全面地审视名人,在名人与自我之间找寻到最佳对接点,但在目前,面对图书市场上名人传记质量良莠不齐状况,读者也只能是擦亮眼睛,选择性阅读、选择性吸收。

  所谓“选择性阅读”,就是指尽量选择那些口碑好的知名学者、作家写作的名人传记来读,尽量选择那些正规、传统的出版社出版的名人传记来读;同时,为了增强读者自身的辨析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名人经历,读者不妨尽可能地广泛涉猎相关内容,如此“货比三家”之后,自然有助于避免对于名人成功经历形成“盲人摸象”的片面印象。所谓“选择性吸收”,则无外乎指读者阅读时要时刻注意保持独立思考状态,善于在名人成功经历中找准那些对自身进步有益、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举措,来较好地融入于自己工作生活的点滴努力。

  在此,还想顺便提这么一个事实,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仍是兢兢业业。有鉴于此,阅读名人传记首先还是得保持平常心态,得保持自己理性的判断,不要太相信聪明,也别轻信取巧和走捷径,倒是勤奋、毅力等“大道理”任何时候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