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变脸“城市大学”背后的社会忧虑

时间:2011-08-24 13:29   来源:人民网

  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我们一直在注意农村户籍学生的问题,其实比例一直比较稳定。”中国农业大学招办主任周旭峰表示,2002年至2010年,该校本科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一直稳定在30%以上。而今年农村户籍学生比例则跌破30%,只有28.26%。(《新京报》8月22日)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意味着什么?值得奇怪吗?当中国农业大学变脸为“中国城市大学”时,又靠什么消解附着其上的社会忧虑呢?

  放在整个农村学生比例不断在重点大学中下降的大背景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或许是一种必然。《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的机会比常人高1.2倍。在国家重点院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逐渐减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地方性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和最多的高校贫困生。

  法国学者布迪厄早在1960年代初,通过对法国1961一1962学年211879名大学生的家庭社会出身统计、分析发现:社会出身不仅表现在对一些出身低下子女的彻底淘汰,也表现在对那些免遭淘汰的人在选择专业方面的限制。这种不平行现象导致社会出身地位高者几乎垄断了地位最高的学府,出身于中级职员和自由职业者与高级职员家庭的子女分别占高等师范学校和综合技术学校在校生的83%和66%。不过,尽管如此,这不是我们遮蔽或者无视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的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与社会有关,也与整个农村学生生源减少有关,但是,这总体上并非一个正常的现象,值得注意。当前,来自农村和城镇的考生以及父亲身份分别是农民、工人、干部的子女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和专业入读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等。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也就是说,当前,重点高校的教育机会明显地偏向那些拥有优越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社会阶层子女。阶层差异导致对教育后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更隐蔽地表现在教育过程本身就使不同阶层在教育后个人发展前景机会出现不均等。学者科尔曼在《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中指出,机会的平等寓于某种特定的课程的接触之中,如果只有入学机会的均等、参与教育过程的均等,那么工匠或手艺人的子女反而会失去他们最可能从事的职业机会和未来发展的机会。因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适应于升学的课程,这种教育课程和教育过程在为中上层阶层打开机会之门的同时,也把低收入阶层拒之于大门之外,甚至阻碍了低收入阶层子女获得职业的机会。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普通存在着。这是审视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的社会背景。

  农业大学变脸“城市大学”背后的社会忧虑是——农村学生的春天在哪里?青春如何安放?这显然不仅仅是中国农业大学面临的问题,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课题。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