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季节性语言文字的全民抒情

时间:2011-06-08 14:18   来源:中国网

  昨天是高考的第一天。没有悬念地,各色版本的高考作文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网站头条、微博热点、电视新闻……从平民到专家,高考作文比美剧更热闹,这是一场全民娱乐的斗智秀。有人说,高考作文之所以热得一塌糊涂,是因为借此可以“思考教育得失,臧否文化雅俗,解码社会冲突,争论道德风尚、乃至领悟政治走向”——不管此话当真与否,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一场季节性语言文字的全民抒情,表达着社会骨子里人文的那些味道和偏好。

  媒体已经开始组织评选“2011最坑爹的高考作文题”、“2011最浮云的高考作文题”等,尽管各有各的声音,但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失望之情依然写在脸上。与往年相比,一向谨慎的全国卷试题依然小心翼翼,契合“缺什么、考什么”的潜规则,从个体层面“期待长大”,从社会层面吁求“诚信”,四平八稳之外,看不出意思创新的意思;而地方作文题基本很抒情,四川的“总有一种期待”、重庆的“情有独钟”、广东的“回到原点”、安徽的“时间在流逝”、上海的“一切都会过去”,看似意味深远,但对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古训而言,显得多少有些不谙世事的味道。

  如果说漫无边际的抒情还算无伤大雅,那么,过于偏重意识形态层面的题目则显得多少有些难为考生。新课标版作文题是“中国崛起”,江苏的题目是“拒绝平庸”:有人说,前者应该是社科院的研究课题,又如果800字全部拿来矫情的话,倒是真正对“中国崛起”的不负责任;至于“拒绝平庸”,本身就是一个过于高蹈的口号,平庸不是想拒绝就拒绝得了的,从辩证法而言,平庸与庸俗也是两码事,少年固然要心高气傲,但更要惯于平凡,懂得享受庸碌人生之美。

  当然,解构远比建构容易。对高考作文题的吹毛求疵,某种意义上寄寓着民众对凡俗日子之上诗意栖居的梦想。认可不认可诗歌、满分是怎样的奇文、对网络语言秉持怎样的姿态……其实跟柴米油盐并无多大的直接关联,但我们对作文题的关切远甚于任何一道其他高考题,甚至演绎成一场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只是因为高考作文本身就创设了一种可辨性很强的公共话语平台,任我们藉此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现实的稍事脱钩,必将成为高考作文的历史性诟病。尽管2011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世乒赛、尽管辽宁卷误传出“高晓松酒驾入考卷”,但对当下世界的回避与讳言,基本成为各地高考作文题的共性。在高考作文题里,你永远看不到现实的不堪,它就像一场语文的“春晚”,“拒绝平庸”的同时,只能在主题先行的模式下依然平庸。

  但这些并不妨碍语言文字领域的全民抒情,诗人、文学家、教育家……专家与非专家纷纷总动员,从作文题说到文艺、从文艺说到教育……然后所有宏大或琐碎的叙事,都能分一杯羹。青春的酸涩、成长的懵懂,生活的无谓、时代的图景,统统投射在公众对高考作文题的咂摸里。 (邓海建)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