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片为何两年无缘戛纳影节主竞赛单元

时间:2011-05-23 16:23   来源:辽宁日报

  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于北京时间5月23日零点在法国戛纳落下帷幕。本报记者于5月21日通过邮件采访了身在戛纳的资深影评人朱旭斌。

  亚洲影人获“一种关注”单元奖项

  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一种关注”单元于5月21日揭晓。由导演库斯图里卡等组成的五人评审团将“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授予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纪录片《阿里郎》以及德国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的《停间站》。在颁奖礼上,金基德表示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激之情,随后在现场唱起了《阿里郎》。 “一种关注”单元另一个重要奖项也花落亚洲电影人,最佳导演奖颁给了执导《再见》的伊朗导演穆汗默德·拉素罗夫。同时,执导《艾琳娜》的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获得评审团特别奖最佳导演奖。

  中国导演曾多次入围 “一种关注”单元,在上一届戛纳电影节上,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就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

  急功近利终导致创作力枯竭

  在韩国、伊朗电影人获奖消息传来时,中国电影人与影评人正在反思:华语电影为何连续两年无缘戛纳电影节奖项?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一个电影节,也曾是中国电影人扬名立万的舞台。从上一届戛纳电影节开始,华语片在竞赛单元踪影皆无。倒是诸多影星在电影节开幕式、影片首映式等场合频频精彩亮相。难怪有人说,对于中国影人来说,戛纳电影节只留下红毯上的华丽背影。

  那么,华语电影究竟怎么了?本报记者通过邮件采访了身在戛纳的资深影评人朱旭斌,请他分析解读。朱旭斌说:“5月7日,中国电影网站时光网发布了一篇署名孟天翔的文章《金棕榈权座上的十五位华人评委》,让我对国内一部分电影媒体人的看法有了了解。文章题目中‘权座’一词的运用,以及文中充斥着的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妄自尊大,似乎很容易让人理解他们的心态:只要华语片没有获奖,那就是评委的眼光问题。照这个逻辑推理,每年都应该有华语电影入围戛纳电影节。 ”

  当年,《霸王别姬》等华语片曾风光无限。 2009年的戛纳对于华语电影人来说,也是个值得回忆的时光。朱旭斌分析道:“杜琪峰、蔡明亮、娄烨等华人导演的作品纷纷入围主竞赛单元。但事实证明,即使那一届如此风光的华语片戛纳聚会,也以极其平庸的成绩收场。显然,近年来戛纳电影节“华语片情结”正在盲目膨胀,正弥漫于国内一些媒体。有则荣,无则衰,似乎电影节入围成了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但是重新观看世界的电影版图,稍微冷静下来就可以看到华语片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了。 ”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