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刚刚落下帷幕,最佳男主角的奖项被葛优捧走,这似乎是毫无悬念的结果。因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葛优一人演绎了三大导演岁末奉献的三个不同角色,可谓风头出尽,以“三变”之身问鼎一个大学生奖,不过牛刀小试。由此看来,不管是国内什么级别的电影奖项角逐,只要葛大爷参选,就难有别人的出头之日了。
只是,获奖的“面孔”有点老,被媒体戏称为“大奖都归了大爷们”,大学生们不禁追问小刚和葛优:电影界该如何推新呢?可见,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偌大一个中国,总由一个演员来担任多部影片的主角儿,似乎在暗示电影界后续无人。显然,这个论断有点不靠谱;因为,当下有名气的“戏骨”级演员不胜枚举;但是,加进“票房”这一关键元素,评判的标准就引申到演员自身的“被关注程度”了:哪个演员有轰动效应,哪个演员会像王熙凤出场那样“先声夺人”,哪个演员曾给片方带来滚滚财源……这些“曾经”或“已然”的因素,开始傲然地干预影片的拍摄,这哪里有“推新”的余地?
由此看出,不管是多么有名气的导演,一到票房面前一样会屏气吞声;任你有了多好的剧本或多么感人的故事,也要考虑到选择有票房感召力的演员来担任主角儿了;在“票房”面前,谁也输不起,或者压根儿就不敢输。那么在关注票房的语境下,讨论“推新”显得有点奢侈;毕竟,“推新”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人为的垄断,而垄断的形成是既得利益者们形成了一个自我保护的圈子;让圈子里的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恐怕和与虎谋皮无异,其难度可想而知!
可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三大导演的主角让葛优一个人来演终究暴露出国产电影的软肋——资本绑架电影的凶险已让电影沦为金钱的附庸。葛优担任小刚电影的主演本无可厚非,小刚的电影系列原本就是他和葛优一道打磨出的作品模式——一种已被大众乐于接受的喜剧风格。而葛优之于陈凯歌,则显得有些牵强,毕竟凯歌导演的路子和葛优不属同一轨迹;而且凯歌多部影片也未能培育出符合自己戏路的演员,未免是个遗憾;即使有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横空出世般的惊艳,也不过是借助成名演员演绎自己作品的路子,缺乏培养和打磨的过程;所以,这次也来抢先消费功成名就的演员了。可“手捋红杏蕊”的技巧,终不如自己培育出“花朵”来受人尊敬,毕竟没有一种理念可以深入人心。至于葛优之于姜文,让葛优在《让子弹飞》中扮演一个师爷的角色,则纯粹是借用葛大爷的名气来壮自己电影的声势,纯是为了圈钱而来。就如同姜文自己所言:“拍一部挣钱的片子其实不难。”在片中还要借主角儿张牧之的口不依不饶:“站着我就能把钱挣了!”可谓霸气十足。其实,这种霸气的基点不过是表明赤条条只为挣钱而来,赤条条卷钱而去;借力打力而已,无甚可推广的理念,不足为奇。
可当今热闹之处人多,姜文深谙其中道理;所以,不仅剧情热闹,连演员的戏份也热闹;国人就是喜欢掏钱看热闹,所以,成就有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观,不知这种奇迹算不算中国特色。
据此看来,在电影界提出“推新”的理念十分必要,谁也别再消费这些好不容易才积聚起人气的演员了;因为,这样会使中国电影走上一条歧路,抑或是绝路也未可知。假如人们都在消费那些成名的人物,而培养名演员的成本要落在哪一个身上?——恐怕成本转嫁到谁身上都不公平,恐怕也很难培养出葛优这样的“星爷”来。现在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多是那些已经成名的演员,或者属于某个圈子内的演员,这已显现电影发展的危机。
现实中,演员的排位避免不了,但也要英雄各有所长。譬如武圣关羽舞动青龙偃月刀,也应该让持丈八蛇矛的张飞出世,还应给刘备掣双股剑的机会,也不应淹没持枪冲阵的赵云,还有挥方天画戟如入无人之境的吕布……可见,是众英雄共同支撑了“三国”灿烂的星空,而不是只有一个关羽;少了张飞、赵云、吕布中的哪一个,都会使武圣的形象黯然失色。因此,英雄辈出的时代应该是最鼓舞人心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人占据着舞台称霸;试想只有一个项羽独孤求败,也着实寂寞,不过是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曲目让后人一叹再叹。
所以,一人独大的局面必须打破,这样才能让影视界焕发生机;那么一种理念的建设就远比票房的座次有意义得多。(王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