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是恶搞者的“票房灵药”?

时间:2011-04-27 10:15   来源:中国网

  4月25日,《战国》片方星光灿烂透露,这部由孙红雷、景甜等明星主演的古装大片自12日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7000万元,突破亿元指日可待。不过对该片的评论两极分化严重。据资深发行人高军透露,该片第二周票房约为3000万元。星光灿烂宣传人员说,《战国》被妖魔化了, “上周不仅微博好评率60%,观影团甚至给出了高分8.1。”(4月26日《京华时报》)

  一方面是《战国》首周票房4182万元,成为当周冠军,另一方面的诟病则是这部号称1.5亿巨资打造的古装战争奇谋大片,随意改编史实,恶搞古代名人,对历史和文化毫无尊重可言,被观众斥为大烂片。如此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证明观众的弱智——愿意掏腰包?还是为了证明恶搞是恶搞者的“票房灵药”?

  最让人不满的消息莫过于有消息称“该片是某富二代捧其女友的杰作,很多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大为愤怒——有钱可以玩票,但不能拿这么烂的片子挑战公众底线”,但是,面对“突破亿元指日可待”的振奋人心消息,观众该相信谁的呢?这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票房很高,但公众恶评如潮的现象,现实中并不少见,从2002年的《英雄》到2009年的《赤壁(下)》,被冠以“国产大片”的这些电影无不经历了“炒作宣传—票房飘红—观众诟病”的流程。这也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争议“景观”和“特色”,对此,所谓的“突破亿元指日可待”很可能是一个“票房泡沫”。

  笔者的观点是,票房不是支撑恶搞是恶搞者“通行证”的理由,更不是衡量电影好坏的唯一尺度。进一步说,陶醉于票房的成功,很可能陷入了 “票房毒药”的陷阱之中——短期的票房利益遮蔽了长远的电影发展考虑,无疑于一个人中毒那样陷入了慢性死亡状态,是把自身放在了背离了公众的立场上。

  也就是说,用票房的成功回应观众的挑刺并非是一种理性的立场,也不是摆脱“烂片”指责的法宝。否则,我们将看到一个与艺术无关的电影空壳,尽管这是一个能赚得盆满钵满的“空壳”。更何况,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票房的表面成功而非艺术的升华。

  《战国》遭到痛批与“娱乐为王”和“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在一个娱乐为王、票房当家的时代,谈电影的原创力和人文内涵,在一些人眼中,显然是多余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电影当作是艺术的话,是民众的重要精神食粮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观众的非议以及由此产生的忧虑恰恰击中了当下电影的弊病和软肋所在。

  当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的产物,尽管公众对其有过高期待也是一种自我附加的东西,但是,电影能只剩下利益吗?并且,就笔者的观察,一些电影之所以明目张胆地把票房和利益的追求写在脸上,无非在于把公众当成了“傻瓜”,是在无视公众的智商。韩寒曾在博客中对某部大片发表了看法:小品有的时候就是小品,当你做到了电影的长度,它充其量只是一个大品,依然不是电影。”这难道不是绝佳的讽刺吗?

  《战国》遭到痛批之下,高成本制作、强大的明星阵容、无厘头的电影语言、奇特恣纵的场景都是笑谈! 放弃艺术和观众只顾圈钱的“电影”是自掘坟墓。如此以来,《战国》遭到痛批并不为过吧?(朱四倍)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