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衬物”不应是网络文学的宿命

时间:2011-04-25 14:17   来源:中国网

  据中国作协官网于今年3月2日发布的《关于征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的通知》显示,在目前已经启动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规则中,首次加入了对网络文学的参评要求。这是继去年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递上橄榄枝后,我国又一个高端文学奖项向网络文学首次敞开大门。(4月21日《华西都市报》)

  尽管茅盾文学奖向网络文学首次敞开大门,但是,我们看到的也并非是一片希望,相反,网络文学作家们不仅没有了在赚取读者点击量面前的自信,而且多多少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甚至是充满了自馁的情绪。原因何在?

  网络作家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确定报名参评本届茅盾文学奖,但他很淡定地表示:“得奖可能性几乎为零”,难道他自己不想得奖吗?还是对茅盾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存在不满呢?他自己给出的理由是“我的作品跟这个奖所一向认可的文学品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因写出网络热门穿越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获超百万收益的网络作家月关认为“得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主流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审美差别,短时间不会有大的改变”。

  不难看出,无论是评奖取向的差异还是审美差别的存在,都决定了网络作家们不得不采取“淡定”的姿态。也就是说,并非是不想获奖,而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那么,茅盾文学奖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的意义何在呢?这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如果根本不可能获奖,那么,茅盾文学奖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仅仅是让网络文学作为陪衬物而存在的吗?如果仅仅是一种陪衬的存在,那么,这种接纳的意义和价值岂不是一种虚无吗?

  当下下社会中的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激增,众多文学网站访问量屡创新高,一大批网络作品和写手受到追捧,一拨拨点击率高的作品被遴选下载出版,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网络文学,这个一度连正名都困难的文学“形式”,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社会的视野。甚至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由冷门变为显学。由此,可以说,茅盾文学奖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一种必然,但是,这种必然不是让网络文学成为“陪衬物”的理由所在。

  笔者以为,尽管茅盾文学奖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对网络文学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陪衬”的程度,恐怕就走上了事物的反面。诚然,网络文学虽然有一些特色和亮点颇具创意,比较能吸引公众眼球,但要是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大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苍白和单调的,缺少相对的审美空间,有走向恶俗的倾向。但是,既然敞开了大门,就应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一方面帮助网络作家深刻认识到网络文学的缺陷,另一方面,也不能让仅仅是被认可,否则,也无助于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

  每一次新的文学载体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文学本身,或者说给文学带来了新质。对于当前网络文学的创作,我们不能以传统文学的范式挑剔指责,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多些关注与鼓励。或许,茅盾文学奖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道理很简单,网络文学是新生儿,孕育了无数的可能性、无数的希望,但要健康地成长乃至成熟,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也只有在这样的立场上,才能缩短茅盾文学奖与网络文学的距离,而不是让其仅仅成为“陪衬物”。

  “陪衬物”不应是网络文学的宿命。(朱四倍)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