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仪”测不出学术道德

时间:2011-04-01 14:08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中南大学宣布,从2011年开始,中南大学所有申请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均需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否则不予答辩。中南大学文学院2011届研究生毕业生小田连连感叹:“这个对研究生震慑很大。”“我听说去年有一个前辈,被系统查出了有抄袭,暂停了毕业程序。”这套震慑毕业生们的反剽窃软件,正式名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学生们习惯称其为“测谎仪”。

  近些年来,蔓延在高校及科研领域的学术抄袭、学术造假,甚至是买卖交易事件,可谓是此起彼伏,屡禁不止,学术不端行为日益泛滥。基于此,似乎完全可以理解学术测谎仪的发明者以及使用者的良苦用心。据媒体报道,为了加强对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的约束,现在使用论文“测谎仪”的高校已经不在少数。

  反对学生抄袭论文当然无可厚非。然而,所谓的学术测谎系统,无非是电脑通过对学生论文和数据库存储的资料进行机械化的对比,从而得出是否抄袭的系统判断。众所周知,学术论文不比其他,往往需要引用诸多文献资料等进行观点阐述论证——是否是正常的学术引用,电脑往往无法作出精确判断。如果一味地依赖这种机械化“测谎仪”,得出的判断未必全都客观正确。更重要的是,使用学术测谎仪,等于是将所有学生都置于了抄袭嫌疑人的平台上,这有悖于大学的基本精神。

  匡正学术不端之风,需要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抓起。学术不端的根源在于制度缺陷引发学术道德沦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现行学术管理评价体制的落后和不规范,唯论文是举的学术评价体系催动了学术浮夸之风。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热衷于出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苦思冥想寻课题、觅资金,对所谓的“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趋之若鹜,无心教学。上行下效之下,学生毕业论文抄袭、拼凑成风,也就成为了一个自然的结果。

  尽快对弊端日益明显的学术管理评价体制进行优化,是反学术不端的根本出路。细化具体的举措,就是要出台更贴近学术个性、呵护学术创新的多元学术激励评价机制,破除论文情结,在教育机制本身上做文章。如果说制度优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一些“工具”来进行辅助,那也不应该是治标不治本的“学术测谎仪”,而是清除病灶的“论文瘦身机”。

  论文“测谎仪”测不出学术道德。显而易见,只要唯论文是举的学术评价车轮还在运转,学校有学术测谎仪的“政策”,学生未必就没有准备充分的“对策”,大抵只能让造假者越来越精明;而当“论文”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甚至也不是主要标准时,不仅抄袭造假会越来越少,学术心态也会随之回归理性。(王艳)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