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文化”让生活更有滋味
时间:2011-02-03 20:53 来源:工人日报
1月29日的《文汇报》聚焦了网络“客文化”,对网络空间中的“换客”、“切客”、“技客”、“拼客”、“沙发客”等形形色色的“客”进行了介绍和剖析。
网络技术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虚拟空间。网站、网民、网友、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网络游戏……当网络渗入到生活的众多环节,随即造就了一些独特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具有共同爱好或者行为习惯,因而被称为“X客”。这些“客”们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客文化”。
从最初的“博客”即写网络日志的人,“拍客”即拍照片然后发到网上的人,到如今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发展,“X客”的队伍不断壮大,种类也不断增加——有娱乐类的,如“晒客”即热衷于用文字和照片将私人物件以及私人生活放在网上曝光的人,“播客”即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网友分享的人,“粉客”即职业粉丝;有生活类的,如“拼客”即集中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或消费的人,“试客”即免费试吃试用后撰写评价的人;有知识类的,如“掘客”即提交文章然后由阅读者判断该文章是否有用、是否值得收藏,“维客”即使用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参与创作的人,“搜客”即一群习惯使用网络搜寻各类信息、资讯、知识的人……种类繁多的“客”的不期而至,预示着网络生活“客”时代的来临。
表面看,“客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网络生活方式,其形式及过程都是依托网络的,但实际上,“客文化”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客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记录和展示。比如博客、播客、拍客,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人和事,记录着在社会上引起共同关注的焦点事件,表达着个人观点和情感。因为这些“客”,使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某些新闻事件,还原了一些事件真相。人们由此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的记录者。
有的“客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拼客”一族,拼饭、拼卡、拼车、拼婚,生活成本在“拼”中降低;比如“换客”,用自己的闲置物品交换别人的闲置物品,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拼客”、“换客”,可能最初只是一种尝试和创意,但随着可“拼”内容的丰富、可“换”领域的拓展,“拼”和“换”便成为一些人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和选择,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有的“客文化”使人际关系进一步延伸。很多“客”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集合,大家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娱乐、一起生活、一起旅游。天南海北的人因此相识相知。
“客文化”让人们的网络生活、现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细致和便捷,让人们有更多选择,生活得更有滋味,更有质量。透过“客文化”,我们还可以感到,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和别人共享,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并且需要和别人共担。这不仅是一个尊重个体独立性和个人价值的社会,更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协作、帮助、支撑的社会。
当然,也需清醒地看到,已经有人瞄准了“客文化”的商机。专家说,“客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媒介经济”,因为在信息海量的网络世界,注意力无疑是一种稀缺资源。于是,一些人借助“客文化”引起的电子关注和电子舆论谋取商业利益,比如“粉客”的吹捧关注、“掘客”的投票打分、“试客”的试后评价,都有可能成为活广告,成为一些人谋利的工具。而如此一来,“客文化”也就变了味儿。这种趋势值得警惕。
“客文化”正在改变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其各自代表的生活方式应该得到包容与尊重。但愿“客文化”能够抵御住商业化的诱惑或侵袭,保持其共享、包容、自由、创意无限的自然属性。
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