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赵氏孤儿》的故事,是看了纪君祥的元杂剧,而更多的人却是看了京剧《搜孤救孤》,了解了程婴救孤复仇的故事,后来这出戏被北京京剧院改编为《赵氏孤儿》,成为马派的代表剧目。
这是一出讲述传统意义上的忠孝和复仇的故事。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家门客程婴乔装郎中将子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婴与好友公孙杵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回府绘图,告知孤儿发生的一切。孤儿遂与魏锋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如果原封不动的把这样一个故事搬上银幕,这不是陈凯歌的风格。作为一个具有文人气息的大导演,看他的影片,观众总会带着一种思考去追寻着电影要诉求的主题和对人物命运的考量,这是凯歌导演带有鲜明个人特质的艺术追求。
《赵氏孤儿》与传统意义上的元杂剧本有着很大的区别。凯歌解释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我十几岁时第一次看了这个故事。如果至今还是纠缠在好人和坏人间较量的话,那么难免落入俗套。《赵氏孤儿》有其现实的意义,这也是我决定要拍这部电影的原因。原来故事中只是突出了程婴的大义,但究竟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小人物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来求得大义,背后的理由并不令人信服。《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只是想用现代人的节奏、语汇真实再现故事的来龙去脉,而这种真实是我们的电影久违了的东西。”我理解陈凯歌的“突破”,就是用“人性”的说服力诠释程婴“舍子救孤”的行为逻辑,而“复仇”并不是刻意而为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更不是贯穿影片的主题。平心而论,这对熟悉这个故事的观众而言,看影片《赵氏孤儿》是一次带有挑战意味的观赏体验。
陈凯歌把《赵氏孤儿》称为“反思之作”,这个反思既夹带着许多个人经历的阅读体验;又浸润着对国产影片发展中的忧虑情绪。对于影片公映后观众的反应,陈凯歌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表示:“影片上映后,不管有什么评价,我们都照单全收。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对观众说:敬请原谅,下回改正。”对于“反思”,陈凯歌有着自己的解读。他说:现在整个电影业很兴旺,但背后也有风险,一味强调速度、票房、数字,宣传铺天盖地,包装五花八门,是否该考虑一下可持续性发展,把电影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是杀鸡取卵。中国电影票房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数字,但是电影内容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增加忧患意识。
繁荣国产影片需要有陈凯歌的“反思”。在当下这样一个以票房为最大化利益追求的电影市场,浮躁的环境中保持一种艺术家的清醒,在商业片大潮袭来之时,陈凯歌仍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不随波逐流,不向市场低头,这是繁荣国产影片所需具备的精神品格和艺术气质,尤其是像凯歌这样的大导演更要在电影创作中成为标杆性的人物。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赵氏孤儿》曾被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流传于世。所以,我看好《赵氏孤儿》,因为,陈凯歌为今年“贺岁档”残酷的票房大战,增添了一抹充满“人文气息”的亮色。(吴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