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加西亚·马尔克斯

时间:2010-09-16 12:15   来源:新京报

  在文化传播上,常会有一种现象:好东西未必卖得好。老天并不总是有眼的。比如外国作家在中国的传播,同样是名家,有的很火,比如卡夫卡、海明威、川端康成、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有的作家也很杰出,但是却没什么影响,比如福克纳、加缪、谷崎润一郎。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影响之大,估计连他自己都会惊讶。其实,马尔克斯之前已经来过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国曾零星介绍过拉美文学,只是目光主要放在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对古巴作家,又集中在“革命”作家何塞·马蒂和纪廉,马尔克斯只是混迹其中,被贬为“腐朽没落”。

  “文革”结束了,马尔克斯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有了一些马尔克斯作品的选译和评介,但是那个年代,意识形态仍然浓烈,误读仍然在所难免。比如对《百年孤独》中的一股旋风将全村卷走,阐释为:“这种虚无主义的答案证明作者感到了社会的弊病,但对弊病的根源及社会的前途还处于迷茫的状态。”

  感谢“诺奖”,让马尔克斯第三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国人势利,信奉的是“成王败寇”的逻辑。既然获得了“诺奖”,自然就是成功了。相当多的作家是在这个时候跟马尔克斯套近乎的,当然是以“先锋”的姿势。

  期待获奖、期待扬名、期待功名利禄,哪里“先锋”得起来?只能取巧。选其能碰的,绕过不能碰的。在中国,最不能碰的就是“写什么”这问题。即使获奖了,拿什么去领奖?所以中国的“先锋”们就只玩玩技术,比如叙事圈套,比如呼风唤雨,比如一开头就“多年之后……”,就连没有“魔幻”秉质的也喜欢这么开头:“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些作家不知道(但应该是明明知道),先锋首先是一种生存状态。一个遇到不平屁都不敢放的人,一个垂涎着获奖跟评委拉拉扯扯的人,一个热衷于教孩子读名著的人,怎么可能先锋?有了先锋的生存状态,才有了先锋的思维方式;有了先锋的思维方式,才有真正的先锋。虽然后来他们也知道不能只搞皮毛了,要搞“本土化”,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除了《受活》等少部分外,大多作品仍然是赝品。

  在当今中国,即使问文学写作者,现在出版《百年孤独》买不买?回答恐怕不会乐观。现在的作家,已经更实际了。当年的作家还有虚荣,有时候还可以转化为文学的雄心,但现在的作家却不相信这些了。他们更本真,我认为,中国文学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回到了本真。没有人再挟洋自重,夸谈自己跟外国某作家的渊源关系。当然文学雄心也没有了。也许不是本真,是“油条”,中国文学没有长大,就老了。

  我相信马尔克斯若是有知,应该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将来被大量削价贱卖。他应该不缺那百万美元,虽然那是他应该所得。他应该明白,当他再次来到中国,中国人已不关心他是谁了。即使出版机构拿天价版税作为由头,也很少有人关心。老实说,我就是因为昨天编辑约稿,才知道有这么回事的。马尔克斯,你所以还被我等记住,你应该感谢那让你不满的年代。虽然东西被偷了,但是成就了你的巨大名声。我们也应该感谢他,给了中国文坛曾经的热闹。特别是当初那些追随者,现在基本都已登堂入室了,虽然作品可以商榷,但是已经占了文学史的宝位。虽然这文学史跟“盗版”有着扯不断的瓜葛,但毕竟半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写成了。

编辑:于斯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