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李戡与韩寒的口水仗之后,此次李敖在上海看世博期间,也涉及到这个话题,指韩寒“要是只写小说、只赛车完全没有问题,但一进入知识的境界就出局了”。
其实大多数知道与喜欢韩寒的人,可能没看过他的小说与赛车,然而恐怕都读过韩寒那些语言犀利、直指问题核心、随时贴在博客里嬉笑怒骂的网文。如果说知识,这也算一种关于韩寒的知识吧。在这个知识领域,估计李敖掌握的广度与深度,包括速度,都不及其他许多关心韩寒的人。这也没有小觑李敖的意思,因为对韩寒置身其中的生活和他似乎随口谈论的问题,我们感同身受,李敖却隔了一层,而这是大不一样的。
类似李敖的担忧,其实我在十年前就有过,2000年1月底,因为替一家电视台做节目策划,我参与全程跟拍了韩寒两天。那次与韩寒住在一间屋里,两天相处中,经常问韩寒看些什么书,我想知道他的知识范围与学问根底。后来把自己的感觉写进一本叫《致韩寒———我们的留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书的序言中,我在那里说:“写作需要依托,十几岁时可以凭青春激情而使作品畅销一时,尤其韩寒,现在成了一个既成教育制度叛逆者的形象发言人,从而拥有广泛的同龄读者,但须知这是要时过境迁的。往后再写下去,你就得另外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让读者有所收获与裨益,而这就离不开科技与学问。但韩寒好像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李敖对韩寒的担心一如当年我对韩寒的担心,而事实上今天的韩寒早已不是当年的韩寒,他后来的发展使我当年的担心变得完全没有必要。韩寒的读者范围也远远超出他的同龄人,包括了许多梁文道这样的知识分子。梁甚至说韩寒:“再写几年他就是另一个鲁迅,他只是少些鲁迅身上的深沉和悲剧感。”
如果李敖认为今天的韩寒仍属无知无识之辈,那无疑是在嘲弄梁文道及许多富有声望的知识分子的判断力了。
事实上知识有许多种,也有许多得来的方法。作为一个在公共领域里发言的知识分子,有某种专业背景当然好,却并非必要的前提。必要的是对公共问题的关心与秉承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这两点,韩寒都不缺乏。
早在还是一个中学生时,韩寒就对我说,他不喜欢出于实际利益与人应酬与周旋。
那时他身上就显出某种理想主义色彩,这恐怕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素质。说到专业知识,韩寒的赛车知识显然远远超过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尽管很少有人读韩寒的文章是想向他学习相关知识。但在一些与此多少相关的文章中,的确也帮助韩寒树立了某种权威性。
我仍如十年前那样,希望韩寒能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却并不希望他一头扎进知识中,成为一只两脚书柜。如今他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早就超过几打耽于“知识的境界”里的书生。
李敖“出局”的说法显然过于片面了,这也说明在关于韩寒的问题上,李敖自己是比较没有“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