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苛求冯小刚

时间:2010-08-06 13:0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前几天,冯小刚“莫名其妙”发了条微博,说去重庆时一个陌生人在他吃盒饭的时候送他一本《独唱团》,冯导使劲翻了一遍韩寒的文章,立即表达敬意。冯小刚吃盒饭看《独唱团》表达关心下一代不算什么,但在电影上映前夕(7月21日)表达敬意有点巧合。我大胆推测,是汲取《三枪拍案惊奇》的教训,先堵住韩寒的嘴,至少别骂,当然,能说几句好话算赚的。

  其实冯小刚不必担忧,一部电影想让所有人说好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唐山大地震时,全中国都说好的人,只有毛主席,其他被说成好人的都可能倒霉。今天一部作品想“强迫”所有人干点什么更难。比如周润发说看《孔子》不掉眼泪就不是人,但掉眼泪的估计都姓孔——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一点都不像圣人。

  说说《大地震》。冯小刚在唐山首映搞万人观影,弄得全场掉泪,说实话,几万遇难者家属聚一起,就是放部纪录片,或者让赵老师朗诵钱钢报告文学,也会这个效果,冯小刚冲着一万人喊,“这个作业中不中?”全场肯定喊“中”,哪怕冯小刚喊“我拍了这个电影,让我当总统中不中”?估计大家也会喊中。所以,一万人观影落下两万行泪不能说明什么。《大地震》究竟是部什么水准的电影?

  我承认看电影过程中落泪了,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落泪。这么多年想赚人眼泪的片子不少,但有哪部片子能像《唐山大地震》,赚唐山外的人这么多眼泪?在中国想赚那么多人眼泪的,除了庄家地产商拆迁城管还真不多,想让那么多人落泪的难度不比让唐骏道歉容易。不是说能让人掉泪就一定是好电影,但能让这么多人掉泪,电影就坏不到哪去。这个结论是可以下的。

  我看过很多批评这部电影的评论,有些为批评而批评(我看得出来),就当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好了,我只想说那些骂冯小刚“不讲政治”的观点。比如电影没有批判精神,当年闭关自守不要外援个人崇拜,为什么没有涉及?这种批评过了,这个片子和批评者喜欢的不是一个品种,其次,电影里没有感谢国家,已经不错了,如果你非要这个电影把政治元素都弄进来,还要实话实说,别说5亿票房,观众就只有电影局那几个人。

  在中国拍电影要通过审查不容易,在中国拍电影通过审查后还要让市场认可不容易,在中国拍电影通过审查让市场认可还能不作恶更不容易,近十年来,这方面能力超过冯小刚的还没有,这个结论也是可以下的。了解这个生态就不必苛责。

  《唐山大地震》开始讲的是怎么做爱,接下来都是讲怎么爱,我们干嘛不能接受一部讲“爱”的类型片?那些政治的东西再开一个场子好了。一部讲述“爱”的电影有权在“爱”的旗帜下选择各种资料的排列组合方式,只要观众没觉得那是布朗运动就行。陈道明从原著中的猥亵养女变成一个好父亲的改编符合“爱”的逻辑,如果非要忠实原著,我宁愿不看。

  这部电影能成为催泪弹确实要感谢几个演员,陈道明和徐帆演技没的说,他们才是真正的影帝影后,那些被“影帝”的人一出场就被看穿,说明演技太烂。而徐和陈两个人的缺点是脸太熟,有时必须强迫自己忘记他们是陈道明徐帆,而是好爹和好妈。总体看,冯小刚把这几个演员鼓捣的还算符合生活:

  徐帆决定救女儿还是救儿子时的艰难选择,徐帆拒绝追求者的决绝,徐帆守着旧房子三十年的执着,徐帆面对女儿归来时下跪请求原谅,墓地时母女抱头痛哭,陆毅打篮球面对“岳父”找上来时的尴尬,陈道明脱衣服打陆毅的那一耳光,陈道明面对张静初离家几年后才回来拍沙发时的喊,转过来面对外孙的笑,等等等等。

  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流泪,如果不是因为别人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除了这些情节,我还看重另外几个细节,一是李晨离开徐帆要外出打工时,出门一把把哥们的烟打掉,“我妈在呢,你还敢抽烟”;二是陈道明去张静初宿舍,背影里是被汗水湿透的上半身;三是1986年校园海报中“张艺谋”的出现(冯小刚很可能是在暗示,那个时候的张艺谋还不错,只是…….)还有几个记不起来了。我为什么注意这些情节?因为这些不经意的地方让人觉得自然,好比好莱坞的电影,不是说每个情节都在干主题,有的地方看起来很不经意,但让人觉得是生活中该发生的事。所以电影院里有人笑,但不是笑场。

  有批评认为电影的前戏太草率,灾难过程太短,不像2012,用半小时来铺陈,接下来都是灾难,但人类还没经历过大地连续几天持续抽风的地震,这有点难为冯小刚了。但华谊的文宣不老实,非要把他描述成灾难片,还推荐用IMAX看,再大的屏幕再立体的镜头,墓地是墓地,宿舍是宿舍,观众也不想用IMAX观察墓地上的花是玫瑰还是百合,也不关心宿舍里有没有老鼠蟑螂或者安全套,不用IMAX,用IPAD,都可以看完。

  电影总体讲述合理,但几个地方确实没打磨好,一是徐帆和陈道明两个“妖精”三十多年还长那么年轻,陆毅眼角的皱纹都出来了居然还在读大一,得留多少次级?二是汶川地震的切入有些生硬,张静初从加拿大出发,李晨从杭州动身,看到这就知道结局了,两个人在汶川地震现场相遇像无巧不成的评书,不过还好,直接切到开车回唐山路上了,换个导演没准弄个抱头痛哭双双入党。

  我同意这个电影更适合当连续剧的线索,很可能和《手机》一样。很多“子故事”讲的没头没尾,要靠观众去想,弄成电视连续剧会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不同意用“像电视剧”来否定这个片子讲故事的总体水准。

  再说说冯小刚其人,冯说过,“我最想拍的电影,就是观众多的电影。拍电影不能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我走了一条为大众拍电影之路。”这个道理我同意,做杂志做报纸也是一样,光造概念没出路。而我更欣赏冯小刚的另一种表达,一个段子说,他在某报举办的活动现场说:“我同意XX报业的‘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不能说假话’,我虽然做不到不说假话,但我尽量在说假话的时候不像XXX那样理直气壮。”

  这些年冯小刚带给我们太多的话题和快乐,他的路和姜文不一样,我也很喜欢姜文,也欣赏冯小刚,冯小刚不作恶,高度尊重市场,他拍的电影让投资人得到收益,他的电影总体上都在平均水准之上(除《夜宴》),我也认为冯小刚本质上和姜文殊途同归。他在巧妙地做“好事”,比如《集结号》,有人读到谷子地的执着,有人读到“上级不可信”,我读到的是战争的王八蛋,以前的影视作品对内战的讲述,都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史诗,但《集结号》告诉观众,那根本不是什么史诗,而是太残忍的游戏,谁看了集结号都会说:去你妈的,战争。

  补记:作为一个非唐山人,我愿意进电影院去看。地震发生时我几个月大,我妈抱着我从窗户跳出来,接下来我不记得(之前更不记得)。我妈很多年都重复这个故事,“你爸第一反应是喊‘地震了’,第二反应是往外跑,我第一反应是抱你跳出去,第二反应是给你爸一巴掌,‘XX(我哥)还在屋里!’”当时要有网络,我爸估计会感谢浙江人为人肉搜索立法。

  地震就是这么个灾难,外面的人觉得很惨很惨很惨,里面的人尤其死了很多亲人的,惨到外人见了都想抽他,因为他连哭都不会。人都木了。我生在天津,其实,当时天津也是稀里哗啦的,只是外面人说唐山太多,却忘记了天津!这部电影对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其实不过瘾。

编辑:于斯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