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大地震的余震,在34年后再一次冲击国人的心灵。余震选择的载体是一部电影,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
它能让万名唐山人泪流满面齐声说:“中!”也能让唐山人质疑:“能刺激泪腺,但不能撼动人心。”
7月28日,唐山迎来大地震34周年纪念日。经历了涅槃重生的唐山人,如何面对“大地震”的余波?
悲伤的出口
电影的最后1分钟,68岁的宋守述站在唐山遇难同胞纪念墙前,凝视着密集如云的名字,默立半晌后,他呢喃道:“过两天我再来看你。”然后骑车离开。
自行车驶过一面面纪念墙,慢慢悠悠,仿佛碾过34年的岁月。王菲的歌声响起,恍如天籁。
这个片尾的神来之笔,让虚构的故事回归现实。而宋守述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地表演。他5岁的儿子,在1976年的那场大地震中永远离开了他,化作墙上一个冰冷的名字。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4周年纪念日,无数唐山人和片中的老宋一样,来到纪念墙前,献上菊花,伫立垂泪,传递久远的思念。
和以往的纪念日不同,当天晚上,唐山人有了寄托哀思的新方式。唐山的各大影城正在热映《唐山大地震》,胶片中藏着一抹光阴的影子。在纪念墙下,在电影银幕前,唐山人明白,地震已经是他们生命中无法绕开的一个结。
宋守述不愿面对这些,7月28日这天,他选择在北京的女儿家中避暑。然而,这一天还是他的生日。34年来,这个日子对他而言永远是悲喜难名,纠缠不清。
地震之前,宋守述是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的一名工人,曾学过话剧表演的他,在厂里还负责文艺宣传工作,拉一手好单弦。那时候,他家中儿女双全,虽不富裕,但生活稳定踏实。
“儿子死在家里,父亲死在办公室,妹妹死在老家。”宋守述难以忘记改变命运的那一天,难以忘记地震后的冷雨、泥泞的城市以及满城的伤别。
悲伤与坚强,从那一天起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宋守述说,地震后,满城少闻哭声,“不是不难过,而是死的人太多了,总要顾活的人”。
唐山人真正第一次痛哭,是在车站送别参加救援的解放军。那是个晴天,车站的月台被泪水打湿了一大片,像下过雨一样。“很多战士都是孩子,有的人用手刨砖石,骨头都露出来了。”
此后就是紧张的重建,仍然顾不得悲伤。1977年,地震一周年的那一天,宋守述在厂里组织了一台晚会。观众还没哭,演员们先演不下去了,场内一片哽咽。这是宋守述印象最深的一次。此后,这座城市一直在压抑着悲伤,开始慢慢缝合撕裂的伤口。
时光流逝,灾难已远去,但唐山人一直没有忘却纪念。宋守述时常会想念他可爱的儿子,想念那些逝去的老友,想起唐山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想起很多人都无缘得见今天的生活……
这种盘踞心头的遗憾,代表着无数唐山人的心声,凝结成了电影的结尾1分钟。
7月12日,《唐山大地震》在唐山体育场首映,万名唐山人现场观影,全程一片低低的啜泣声。放映结束后,冯小刚用唐山话问:“中不中?”万人高呼:“中!”
唐山人压抑许久的悲伤,找到了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