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杜拉拉吃点什么?

时间:2010-06-10 14:49   来源:南方网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角是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子,大学毕业,而且长相不错,在一家外资企业摸爬滚打几年,一个小催巴历练成了一名“中产”,并且钓得金龟婿,有了理想的归宿。应该说,这是一本职场发达指南,也是一本催人上进的革命浪漫主义小说,在畅销书励志爬行榜上,应该仅次于老罗的《我的奋斗》和石康的《奋斗》。

  作为一个平庸中年男,我曾经在书店奋力翻阅过这本书,遗憾的是,以我这么多年对这个社会的观察,我觉得书中描写的场景和我的认识有些偏差——口水都快蘸干了,杜拉拉还在办公室勾心斗角,一丁点儿属于自然人范畴的行为,比如吃喝拉撒睡,都没有,这让我大感失望。尤其是作为一名吃货读者,女主角怎么可以不吃饭呢?因为职场太残酷?可即便是斗兽场,也得吃东西啊!

  直到把书看到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拉拉的第一顿饭终于和男主人公一起出现了。那是在上海,男主角王伟,开着汽车(不是战斗机)来接拉拉吃饭,并且给了一道选择题:东北菜、上海菜和日本菜,然后又全然不顾拉拉“喜欢炒年糕”的要求,自作主张去了一家东洋菜馆。关于这顿自助日餐,小说的全部描写只一句话:“环境不错,有三文鱼刺身”。等到王伟喝了一杯“青酒”(原文如此),满足地伸展了一下腰肢,俩人漫长的肥皂剧式的车轱辘对白又开始了……

  这本小说我只读到了这里,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到这时才开始组织一顿饭局——因为此时拉拉已经是行政部的“主管”,之前她似乎难以涉足这样档次的餐厅,但如果真实描写她拮据的饮食生活:泡面、煎饼果子、麻辣烫……显然又不够励志。所以,即便在胡阿发的乡镇企业里,拉拉也一直保持着“辟谷”的状态。

  真实的公司白领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单位旁边有一爿著名小店,叫“五棵松麻辣烫”,就在翠微大厦背后的小胡同里。每到中午时分,店里人满为患,两大镬汤锅前排队的一多半是写字楼里出来的Office Lady,每人手里端着选好的原料筐子,淡定地等候自己廉价的午餐……最多放作料时会轻声叮嘱一句:不要放蒜哈——这是写字楼的规矩。

  个人的经验,北京的知名麻辣烫不外乎“老万记”、“川嫂”、“垂杨柳”和“林静”这么几家。麻辣烫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材料新鲜,汤料纯正,加上操作员勤快,生意都差不了。翠微后面这家正好具备了这三要素,加上与五棵松“林静小吃”系出同门,原料、味道、甚至饮料(如很少见的黑加仑汽水)都一样。冒(四川话,意为汆烫)菜的小二,在不大的操作间游刃有余地辗转腾挪,熟稔地数着竹签,报出价,将原料麻利地分类放入锅中的笊篱中,笊篱的尾端是挂钩状的,沿着锅边儿环状排开,愉快地咕嘟着水泡……小二眼疾手快,既能让所有的食材彻底断生,又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肌理,通过火候保持材料应有的口感。

  出锅时,硕大的菜碗里,底层是鸭血、香菇、魔芋、豆腐,上层是毛肚、木耳、空心菜,最上面则是厚厚的一层辣椒。我喜欢这家的辣椒,不是很辣,但极香,一口下去,香味穿过抬头纹直达天灵盖。饭桌是长条桌,姑娘们端着碗过来,算好了账,三三两两挤坐在一起,不一会儿就开始香汗淋漓,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她们说着琐碎家事、色迷迷的客户、纠缠不清的上司……也说杜拉拉。“你说,徐静蕾从饭店打包的汤,还拿了饭店的碗,上面居然还盖了一层保鲜膜……这也忒假了吧?”听的人有的附议,有的笑的花枝乱颤,唧唧喳喳的。

  她们说到的是和小说同名的电影,导演显然比小说更在意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主人公到公司门口换高跟鞋什么的。然而关于吃,那个大长脸男主角上来就撇着嘴说:“给我来点儿寿司……”这是公司食堂?职工吃饭的艺术显然高于生活了吧?当然,电影成本本来就高,要看投资人脸色下牙,不能太寒碜。就像拉拉刷某银行信用卡买了某个牌子的跑车,这显然有软广告的成分,如果换成公交公司赞助电影,我甚至相信,徐静蕾会开一大公共出来,还是双层的!所以说,能有“打包汤”那个段落,已属非常不易。

  穿着套装,在公司里混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杜拉拉一样的雄心壮志。像对面这些吃AA制麻辣烫的姑娘,那么开心自在,享受着平民的美味,收获简单的快乐,不也挺好吗?

  记得十多年前,最喜欢虎坊桥那家“小肠陈”,鸡毛小店,卤煮做得汤浓味厚,一碗小肠一个小二,十元钱都还没花到,烦恼就早扔到中南海去了,那叫一个爽。店里经常能看到隔壁芭蕾舞团女演员,三两成群迈着鸭子步过来,和我们一样,一脑袋扎碗里,半天不抬头。偶尔坐起身,说声“师傅,再来点儿酱豆腐……”凸露的锁骨和高扬的下巴,迷死个谁。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中芭的女孩是世界上最美的,但又说不出原因。现在通过杜拉拉吃寿司这件事儿终于让我想明白了:原来,她们美,是因为她们不装。

  嗯,下次,万一有个“杜拉拉”约我吃饭……我看,就卤煮或麻辣烫吧。坐跑车去吃。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