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投资1.5亿)正在热播,随后 《西游记》(投资1.3亿)、《红楼梦》(投资1.18亿)、《水浒》(投资已经过亿)都将陆续与观众见面。这些内地电视史上首批投资过亿元的大剧,看上去手笔豪华,但实际上从找钱到花钱,都不如数字所反映出来的光鲜。(5月24日 《太原晚报》)
“表面大手笔,背后很缺钱”,是记者对当下电视剧投资过亿的逼真描述。只是当导演用“投资过亿”的噱头来作为“眼球效应”的筹码时,追问一下一部投资过亿的电视剧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似乎并不多余。
《三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观察标本。投资1.5亿的《三国》收获了什么?就导演来说,肯定是想获得高收视率和高回报,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不满声音:从最早的台词穿越、到后来的曹操翻案、演员雷人、貂蝉太胖、张飞有小酒窝等热闹的争议,再到爆出更严重的虐马传言,这就是《三国》带来的争议,而这样的争议与投资1.5亿的本意相符合吗?
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投资过亿的电视剧现象能挽救公众长期以来的不满情绪吗?从2003年踏入万集大关到如今的若干年间,国产电视剧产量每年都是以千集的速度在增长,现在的年产已经达到了一万四五千集。但是,我国高品质电视剧产品仍处于稀缺状态。而《三国》《西游记》《红楼梦》遭到的诟病则说明,投资上再大的手笔也无法起到拯救电视剧品质的作用。
笔者以为,电视剧“虚荣亿元外衣”背后是“熟练工”在潜伏。也就是说,对商业利益的追逐,驱使导演将电视剧这一艺术品降格为平面化的工业产品,编导成为了制作电视剧产品的“熟练工”。为追求高额利润,电视剧缺乏精心的打磨,精品化追求不足,如此以来,《三国》自然就陷入了争议的怪圈,而这是再多的投资也无法解决的。
应明确,现在的电视观众已经不是20世纪90年代初一部《渴望》就使之万人空巷的观众了。观众是挑剔的,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更是刻薄的,面对这样一种电视剧的发展困境,面对观众对于弱智电视剧的不满和对优秀电视剧的强烈渴望,谁该醒悟?谁该面对?
就笔者的看法,《三国》的争议无法说明了它是艺术之树上的病枝,享乐的麻醉剂,刺激收视以谋取金钱的“商品”,而不是公众期待的“艺术品”——电视剧这一艺术沦为了商品的附庸,文化的内涵也被稀释消解。
商业化的包装正逼迫电视剧失去它的美学属性,一部部电视剧成了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变得标准化、陈腐、保守主义和平庸化,显露出诗性的沦丧和个性的泯灭,艺术价值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如果不改变这种现实,电视剧“虚荣亿元外衣”只能永远“虚荣”下去。
电视剧是商品,但同时也是艺术,不能只考虑其商品属性而忽略其艺术品位。应指出的是,在电视文化世俗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下,有些创作者追求商业趋利主义,把艺术的崇高抛在一边,一味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实现商业价值,迎合市场的口味和浅层次的市民的消闲心理,电视出现了媚俗乃至庸俗的文化现实,实在令人困惑和担忧。
从根本上说,电视剧毕竟是群众的艺术,因此,我们认为观众是一部电视剧的最终决定环节。就笔者的看法,只有考虑到公众的需求,而不是仅仅把电视剧当成是一种商业的投机,才能实现电视剧的价值尤其是艺术价值。
电视剧成“烧钱游戏”尽显投机病灶,而潜伏在 “虚荣亿元外衣”背后的“熟练工”,也值得警惕。树立电视剧文化独立的品格是满足公众期待的唯一选择。但愿我们能看到一个绮丽的未来。(作者: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