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贞昌再暴“台独”本质 “林毅夫案”期待转机(1/13—19)

时间:2014-01-20 07:38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上周,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就两岸政策话题接受专访,再一次暴露出“台独”本质。马英九痛斥安倍,港媒发文称其政治表态值得肯定。备受两岸瞩目的林毅夫“叛逃案”上周出现转机,当年的通缉令能否撤销再度成为话题。

  苏贞昌再暴“台独”本质

  民进党主席苏贞昌1月14日接受台湾“中央广播电台”专访,提出了一些看似新颖的两岸论述,比如“海滩之鸥”、“中国加一”等,但在两岸主流舆论的眼中,这些仍然只是其“台独”本质的再度暴露。

  台湾《中国时报》17日发文指出,民进党目前为止推动的两岸政策调整,仍是不折不扣的“烟火秀”。民进党未来若不真正想办法改变“一边一国”立场、处理“台独党纲”,还想打打擦边球、做做样子,恐怕难以走完“最后一哩路”。

  台湾《旺报》16日评论指出,“海滩之鸥”只是表明苏贞昌在两岸关系中的认知与态度,对于两岸沟通交往无济于事。既无法跳脱“台独”老路,又不能抓住两岸关系的论述权,更不能启动民共交往。绕了一大个圈子,苏贞昌何苦来哉?

  中评社16日指出,民进党今后要执政,以及要稳定执政,有三个不得不:第一,不得不要与中国共产党直接打交道;第二,不得不要疏远“台独”主张;第三,不得不要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这三项做不到,所谓执政又将如何做到?今日如此,今后更加是如此。

  马英九痛斥安倍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上周在脸书撰文说:“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对日本政府这种不顾邻国历史伤痛的行动,难以理解,何止失望而已。”这是马英九首度公开表达对安倍“拜鬼”行径的强烈不满,措辞也比上月台湾有关部门的表态更为强硬、更为清晰。

  对此,香港《大公报》17日评论指出,马英九以“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身份痛斥安倍,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表态。这显示了台湾方面在攸关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与大陆同声同气。这段时间以来,祖国大陆对日方的挑衅行径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反击,马英九的表态是对大陆方面的响应和支持,值得肯定。

  文章说,古语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对于日本政府炮制“购岛闹剧”、抛出“侵略无定义”论、加速扩充军备、升格自卫队、组建海军陆战队等一系列威胁亚太地区安全稳定的挑衅行为,两岸应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如此才无愧于祖先和历史。

  “林毅夫案”会否有转机?

  台湾新修改的“军事审判法”明订“在和平时期,军人犯罪不再由军事法庭审理,而交由普通司法体系处理”。13日,台湾军方把最后一批军法案件及犯人全部移交地方检察署,当中包括备受两岸关注的原台陆军连长“林毅夫叛逃案”。当年的通缉令能否因此撤销,再度成为岛内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香港《大公报》14日评论指出,接手该案的金门检察署虽然维持台湾军方以往的做法,继续通缉林毅夫,但只是为了避免“法律空窗期”,并非是认同军方的作为和见解,而只是一种“技术处理”,而其“适切处置”的说法也令外界揣测,林案进入普通司法体系后也许会有转机。30多年来,林毅夫都未能再踏足台湾故乡,即使父亲去世也未能在旁送终,这对他而言已经是“重罚”了。当下两岸关系已进入和平发展的巩固期,两岸军事实际上亦不再是“敌对状态”。台湾方面不妨放宽肚量,展示人道主义精神,让林毅夫回台。

  台湾《中国时报》14日评论指出,当年两岸还处在军事对峙的年代,叛逃事件非同小可,如今看来不过都是时代的悲剧。我们要强调的是,两岸关系在终止动员戡乱之后就已经不再是敌对的内战关系,有关两岸的交流互动还有许多法令是跟不上现实脚步的,林毅夫的案件也是两岸关系中不合情理的一环,“动员戡乱”时期既已终止,他的追诉期已过,就没有理由不让他回来,且两岸的互动早已进入和平发展时期,没有必要在“继续犯”中作文章。就让时代的悲剧随着非战时的军事审判制度走进历史,基于人道精神,让林毅夫回来吧!(赵静)

更多七日视点《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