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惠台“新10条”含金量高 促两岸融合发展
【两岸快评第938期】
9月2日,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支持台资企业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惠台暖企”若干措施》(简称“新10条”)其中多项措施的含金量高、政策突破性强,值得期待和关注。
例如,“新10条”规定,对于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台资企业,可以享受稳岗补贴;困难台资企业可以申请延期缴纳税费;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可以减免和缓交社保费用;设立5亿元台资企业专项信贷额度,支持台企应对疫情等等。
惠台暖企,助力台商在大陆打拼
这些措施表明了在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大陆在保障台商台企权益作出的积极努力,充分证明了大陆是可靠的投资发展地,对台商台企在大陆投资兴业给予了更有力支持。对于帮助在穗台资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克服经营困难、提振发展信心、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在中国大陆助力台企“11条”出台时候就曾表示,疫情特殊时期出台支持政策,能给予台企更多信心和机会,也表明大陆实实在在地关心台企的生存与发展。
大陆经济在疫情过后的复苏发展受到全球关注,台商对大陆最终的战“疫”胜利也颇有信心。但台湾的民进党当局却因为政治原因,出台种种“锁岛”政策、限缩两岸交流合作。在两岸当前的形势下,“新10条”的出台,可以打消在广州的台商和台企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留在大陆投资兴业,持续扩大投资,参与到大陆经济的新一轮建设与发展中,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
互利双赢,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新10条”在助力台胞台企在广州投资机会与发展机会的同时,将促进这一区域的台胞台企与大陆民众、大陆企业的融合发展,也为两岸产业发挥协同互补优势、促进更紧密合作提供了示范。
中国大陆正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努力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近年来,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认真落实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惠及台胞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措施”和广东省“惠台暖企”行动要求,不断为台商台企在穗发展创新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成为广大台商大展身手的舞台。
广州市此次出台的“新十条”,是继颁布实施“60+15”惠台政策之后,广州又一重大利好政策,从而形成广州市“60+15+10”惠台政策体系。必将有利于台胞台企更紧密参与大陆企业的合作和竞争,为广州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据悉,目前广州已经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367宗,投资总额221亿美元,常驻在穗的台商及眷属超2万人,台资企业员工近20万人,广州已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首选地和投资聚集程度较高的地区。
这说明,台商正在用脚投票,利用这难得的时间窗口快速融入大陆发展,未来如能充分发挥台湾和广州各自的产业比较优势,深化互利合作,必会达到互惠共赢的结果。
开放合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
广州作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首选地和投资聚集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就是正在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规划,2020年将完成大湾区基础设施,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
作为一个世界级规划湾区的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给包括广东省以及台湾地区在内的“大湾区+”辐射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有这样一个超级发展引擎在旁边,应是台湾非常好的机会,不论是融入发展、投资、就业,都可以带动台湾的转型。然而,民进党当局却由于政治原因,选择了拒绝。台湾方面陆委会竟以“促统”工具来看待大湾区,更别说有合作的可能。
广州此次“新十条”的出台,就是给深受民进党当局“锁岛”之苦的台商台胞提供一个参与大湾区的起飞平台。为台商台胞提供同等待遇,支持其把握和分享大湾区建设所带来的广阔机遇。同时,加强两岸产业协同创新,促进技术、人才、产业、金融等资源和要素有机组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
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穗台两地交流合作。广州市目前已建成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2个,成功孵化企业200多家;8月31日,广州市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揭牌,这是大湾区第一个台青综合服务中心;不久前刚闭幕的广州·台湾商品博览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举措同刚刚通过的“新十条”一起,必将促进穗台两地经贸交流共赢发展。(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