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评论员解读“26条措施”系列之二:“同等”的背后,是大陆真心的“倾听”
【两岸快评第386期】
【提要】11月4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2019年两岸企业家峰会上发布的“26条措施”(全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由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2个有关部门出台,与2018年2月发布的“31条措施”一脉相承。为此,中国台湾网连续刊发三篇重量级评论员文章,此为中篇:《“同等”的背后,是大陆真心的“倾听”》。
11月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中,“同等”一词的使用频率最高,出现了十余次。与“31条措施”一样,“26条措施”也是在倾听台胞声音、回应台胞诉求的过程中出台的。逐条阅读“26条措施”就会发现,从重大技术装备这样的“国之重器”,到共享单车出行之类的“细微小事”,大陆都在倾听,并且都在认真地解决问题。“同等”二字不断被提及的背后,是祖国大陆回应台胞台企合理需求的真心与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要听取台湾同胞呼声,研究还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
倾听台胞台企的声音,正是祖国大陆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在倾听的过程中帮助台胞台企解决实际困难,是“亲望亲好”的本心,是“中国人要帮中国人”的真心。在回应台胞台企重点关切方面,“26条措施”中的第7条针对台商反映台企增资扩股可否享受新设立台企优惠政策问题,支持各地根据地方实际出台配套措施,为台企在大陆扩大经营、扎根发展提供更多支持;第8条针对台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台资企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申请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在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方面,大陆更是没有忘记与台胞分享机遇与便利。“26条措施”中的第2条欢迎台资企业参与大陆5G建设、共享商机;第9条围绕台资企业广泛关注的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等问题,明确台资企业可依法向主管部门申请采取救济措施,并与大陆企业同样受这些贸易救济措施的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第16条围绕大陆近年来兴起的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交通运输新业态,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差旅、探亲和工作通勤等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和便利。
总的来说,“26条措施”在广大台胞台企关心的科技创新、5G建设、循环经济、融资担保、贸易救济、进出口便利、标准制定、领事保护、农业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资费、购房资格、职称评审、分类招考、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同等待遇,对于进一步促进广大台胞台企参与大陆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创新、高品质生活,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与荣光,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一定会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广泛听取、认真研究广大台胞台企的诉求,正是大陆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集中体现。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正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台商不断增加在大陆的投资、越来越多的台胞愿意把自己的人生未来寄托于大陆的重要原因。
几十年来,对于台胞台企的诉求与渴望,大陆从未停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其进行实实在在的回应。无论是“31条措施”,还是“26条措施”,都是大陆多年来一贯积极回应同胞诉求的缩影。这种全心全意为台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做法,与民进党当局不断阻挠两岸民间交流、阻挠台湾民众赴大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恶劣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竟谁真正为台湾民众好,又是谁以一己私利损害台湾民众的利益,答案显而易见,广大台湾同胞心里也自有一杆秤。(中国台湾网首席评论员: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