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5日发表社论指出,从台湾于9月全面更换“陆委会”、海基会、“驻美代表”等两岸相关的负责官员来看,马英九对两岸关系已经是全盘掌握,所有对北京、对华盛顿的窗口都由他最信任的下属担任。在2016年下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前,马英九的核心团队能否掌握宝贵的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奠定“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和平发展大政,将是决定马英九历史地位的主要关键。
社论摘录如下:
我们观察到,在马英九两岸团队更替之后,大陆对于卸任的海基会前任董事长江丙坤礼遇有加。江丙坤身体力行,从根本获取了大陆官方与民间对海基会的信任,更是过去4年两岸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台湾对大陆的负责官员更替,应该不至于影响到两岸发展的进程,因为在马英九上任之后,两岸发展的基本大格局已经确认。在以协商代替对抗、以合作创造双赢的共识下,双方搁置难解的政治争议,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的依归,创造出和平发展的大环境,这是基本不变的大格局。在此格局之下,只有观光客增速的快慢、陆资如何加速进入台湾、后续协商进展如何加快的技术性问题,和平发展的轨道则不至有任何改变。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马英九收紧两岸决策权之后,台湾人民期待当局能有更为高瞻远瞩、大开大阖的作为。众所周知,经过4年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逐渐进入所谓的“深水区”。过去在先易后难的共识下,许多可以做、容易做的工作都已经启动,没有争议的协商也陆续完成了,但是到了投资保障协定的协商,就耗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在今年8月的两会领导人第八次会谈中完成。如果两岸的领导人都主张内政优先,都期望对方大量让利,都认为和平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那么两岸交流的动能将会逐渐消耗甚至减缓,最后可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一事无成。
这也正是本报昨日专访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时,江董事长语重心长建议台当局“陆委会”“应该加点油门”的期许所在。在两岸交往的互动上,台湾对自己应该要更有信心,而完全获得马英九授权的“陆委会”与海基会,更要放下“裹小脚”的心态,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与大陆的协商,多给、多要,取得更高的战略制高点,为台湾争取最大的长期发展利益。
例如海基会董事长由林中森接任,林董事长担任“行政院秘书长”长达3年,今年元月又获得马英九与吴敦义的信任,出任国民党秘书长。在这两个党政幕僚长任内,林董事长对于台当局各“部会”的运作现状已有第一手的掌握,出任海基会董事长后,可以更有效率地协调各个“部会首长”,更精准地掌握马英九的意志,将“政府部门”资源发挥最大的整合力量来提供服务。
过去持续扮演踩煞车角色的“陆委会”,在王郁琦接掌“主委”之后,也应该更有自信地正面处理两岸政策。其中马上要面对的就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修正,包括大陆学生在台湾的健保资格、争取大陆企业有秩序地入台投资、开放陆资参加推动中的重大公共建设,以及ECFA后续谈判等,都应该采取更为前瞻的作法,放眼未来十年两岸人民往来的需求,规划出宽广而平稳的康庄大道。
面对未来3年、下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珍贵的时间窗口,马英九与他核心的两岸主管,必须要更有信心地面对两岸人民的需求,以大策略、大格局,并秉持鼓励往来、创造利益的心态,加速推动两岸协商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