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台北知府陈星聚研讨会”现场。(中国台湾网 赵静 摄)
中国台湾网9月8日漯河消息 “海峡两岸台北知府陈星聚研讨会”9月6日至7日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50余位专家学者,就进一步宣传首任台北知府陈星聚清正做官、实心为民、誓死抗法保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广泛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是陈星聚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同时,陈星聚作为清朝政府官员对台北行使管理和治理,也清楚表明台北府作为中国地方政府的历史事实。
“海峡两岸台北知府陈星聚研讨会”会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河南省漯河市台办、临颍县委县政府联合承办。《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钟河林主持了研讨会。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书刚发言时表示,陈星聚能够抵抗法军,因为他是一个爱国的人,爱国是每个人心中最基本的底线,是两岸共同的信念。两岸人民应该象陈星聚一样,共同为爱国主义奋斗,推进两岸的和平交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这是一个功盖千秋的大事。
国民党籍台北市议员汪志冰说,她是第一次踏上漯河的土地,也是第一次知道在139年前有一个叫陈星聚的河南人跋山涉水走了3个月来到台湾,当了台北的首任知府,“所以参加这个研讨会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汪志冰认为此次举办研讨会非常有意义,不仅把海峡两岸的距离缩短,也把漯河和台北的距离缩短,希望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渊源,让我们一起共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新斌说,法国人没有在台湾实行殖民,就是因为陈星聚这样的人带领民众抵抗,所以他的功劳讲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陈星聚在台湾史乃至中国史都树立了一个标杆,我们对这样的先贤应投入更多精力研究,研讨会对于扩大陈星聚的社会影响,有非常大的意义。
台湾中华博远文化经济协会会长卢博文致辞时很自豪地表示自己就是临颍人,他声情并茂地讲了几个陈星聚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包括陈星聚在顺昌平四乱并单身跑到土匪窝招安土匪、在古田与贪官斗智斗勇、在台北赤手空拳修建城池、废除“埋葬税”的陋习、在台北保卫战中让全家十余口围坐井边随时准备殉国等。
临颍县皇帝庙小学退休教师李西申则是拿出了他珍藏的宝贝——一本疑似陈星聚墨宝的字帖向大家展示。李老师讲述了这本墨宝的来历,以及他在文革与水灾中保护字帖的惊险故事,他并表示“我相信这字就是陈星聚的”,从而引发会场一阵热烈的讨论。河南大学教授袁喜生对此表示,如果能证实这是陈星聚的真迹,就非常珍贵,但遗憾的是上面没有落款、没有流传的记录,所以希望今天的专家们能以技术手段作进一步考证。袁喜生还建议政府应该注意到民间还可能有更多陈星聚的遗物,希望能进一步留心与发掘。
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人士纷纷反映,此次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两岸对陈星聚的学术研究,也为两岸专家学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今后,要把陈星聚研讨会常态化、持续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研讨会期间,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们还观看了以陈星聚为生活原型组织创编的大型豫剧《台北知府》,参观了陈星聚纪念馆和南街村新型农村社区等地。
陈星聚,漯河临颍人,1817年生,历任福建省顺昌、建安等五地知县,1873年至1878年任台湾漉港、淡水同知。187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北府,1878年10月,陈星聚任台北知府并正式开府办公。陈星聚在台北知府任内规划并建设了台北城,他重农扶工兴商,办学堂兴教育,治水患兴水利,缉匪捕盗保民安,深受台北百姓拥戴。1885年,陈星聚带领台北人民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取得台北保卫战的胜利,但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中法战争结束当年不幸病逝,终年69岁。(中国台湾网记者 赵静)
临颍县皇帝庙小学退休教师李西申展示“陈星聚墨宝”。(中国台湾网 赵静 摄)
陈星聚纪念馆前的陈星聚塑像。(中国台湾网 赵静 摄)
两岸专家学者在陈星聚纪念馆内认真参观。(中国台湾网 赵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