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表示,两岸之间有一件事决不能再发生,那就是和平与战争的循环轮替;两岸只存在一条“和平”的单行道,没有台海和平则两岸失去一切。
华广网今日刊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王猛的专论文章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和历史潮流,“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也历来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消除两岸关系紧张、对抗乃至冲突的根源,不仅是两岸主流民意的诉求,也是两岸的追求目标,更是国际社会的期盼。
文章摘编如下:
连战既指出了两岸关系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隐忧,也指出了两岸同胞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好愿景。根据历史与现实经验,两岸关系发展中确实存在着和缓与紧张、“和”与“战”循环轮替问题,但双方也基本上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两岸关系机制化,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跳脱“和与战”的循环将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景。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和平发展并为两岸民众创造了巨大的“和平红利”,包括三通、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使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和人员往来更加便捷、密切,正如国民党另一位荣誉主席吴伯雄所言,和平发展时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使两岸“手牵手”,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则使两岸“心连心”。两岸关系发展之所以能呈现如此“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进而推动与大陆建立最基础的政治互信。而2000年-2008年民进党在岛内主政时期,不断操弄“正名”、“制宪”、公投等议题挑衅“一个中国“原则,使两岸关系长期处于紧张、对峙、“政冷经热”的不正常状态。所以,比较近十年来两岸关系,由于岛内主政者的不同,两岸关系发展也在和缓与紧张、“和”与“战”之间轮替,从而呈现不同的局面。如今岛内又将面临选举,民进党依旧不肯承认“九二共识”,如此一来,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仍将受到岛内政局变换的直接影响。这也显示,目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态势仍然比较脆弱,克服这种脆弱性、跳脱“和”与“战”循环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两岸关系发展纳入机制化轨道,从而保证两岸关系发展与台海和平稳定的可持续性。
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致力于推动两岸和解、台海和平,努力将两岸关系发展纳入制度化轨道,至今两岸已经实现了国共制度化交流合作平台及海协、海基两会的制度化协商。和平发展是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逐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战略举措。对于和平发展时期的两岸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的“12?31”讲话中呼吁两岸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逐步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军事安全互信协议及和平协议等协议,实质就是要实现两岸经济、军事和政治关系的制度化。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开始运作,对于推动签署两岸军事安全互信协议与两岸和平协议,两岸都有较高的民意支持,官方也均表示了意愿。概言之,实现两岸经济、文教、政治和军事关系的制度化是避免两岸关系波折、使台海地区跳出“和”与“战”循环的现实途径,虽然目前要实现两岸关系的全面机制化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的挑战,但两岸关系的机制化不仅有助于巩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也有助于开创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和历史潮流,“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也历来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台海和平稳定,则两岸社会繁荣进步,民众安居乐业;两岸关系紧张,则双方社稷民生因此受害。消除两岸关系紧张、对抗乃至冲突的根源,不仅是两岸主流民意的诉求,也是两岸的追求目标,更是国际社会的期盼。两岸关系机制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两岸应把握机遇、创造条件、累计互信,建立两岸互信机制,进而实现两岸政治、军事关系的正常化,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使两岸关系始终向前和平稳定地发展而不再受岛内党派、人物政治操作的影响,进而跳脱“和”与“战”的循环轮替。(王猛,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