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5日发表社论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明天起将揭开半年的展期,以岛内选战硝烟中开启帷幕,或许有些扫兴,但民众穿过腥臭的政治口水喷泉进入花博的堂奥,徜徉在花木缤纷的庭园,欣赏充满巧思的绿建筑设计,会对台湾民间丰沛的软实力发出更多惊叹。
社论摘录如下:
虽称为“台北花博”,它其实是整个台湾花卉园艺加建筑、文化、艺术及科技的一次集体大展演。世界花博办过49届,没有一个地区像台湾这样,把诠释一场园艺盛会的雄心延展到这么远、这么广;除了展现花农的妙手和园艺业者的巧思,更把台湾文化、历史和科技的精彩全面全搬上花博舞台,远超过一次典型花博的定位。这是台湾难得的国际演出机会。
刚结束的上海世博,相当程度刺激了台北把花博办成一个“小世博”的企图。就性质和规模而言,两者其实不易相提并论,但同样半年的展期,台北花博以100亿元台币的经费,要吸引800万人参观;比起上海世博投入4千亿人民币,接待了7千万人次,以小搏大的算盘打得更精。这也意味,台湾在精心策划自己的演出之外,还得扮好东道主的角色,才算成功。
花博90公顷的园区,近九成花卉都是本土栽植。这些年来,台湾花农及园艺业者致力栽培技术的研发及专业分工,在国际上已有显著能见度。绽放的奇花异木,透过工匠巧手散布在各色风格的庭园中,花木无语,蜂蝶自来,处处别开生面,让人惊艳。专为“空心菜”而来的访客,亦会有不虚此行的领悟。
惊艳的不止是花卉,而在整个展区设计理念的细腻、用心和进步。毫不喧哗的新生三馆,以谦卑的姿态将自己包覆在草木底下,侧身拥抱园中原有的每棵老树;考虑日后要还地给公园,不在地面打下任何基桩;为避免落脚的鸟类和昆虫烫脚,完全不用水泥或钢材。建筑师并从基隆河引进水源,经过砾石及空心菜、茭白笋等水生植物的过滤净化,用来浇灌花木,更循环利用而为周遭送出22度的清凉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