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将于12月22日在台中举行,岛内最新公布的一份民调显示,有六成的台湾民众支持通过制度化协商来处理两岸交流衍生的问题;对此次4项协商议题,超过半数的台湾民众持正面肯定的态度。这不禁让人回顾起近两个月来两岸交流的热络场景:台湾海基会新闻交流团登陆参访、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访台、两岸金融备忘录(MOU)完成签署、河南“中原文化宝岛行”系列活动在台展开……这一系列交流盛事无不得到了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也无不在提醒人们:两岸交流“不怕慢,就怕站”,两岸交流贵在坚持,必须而且一定会坚持下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持,才有了两岸今天的和平局面,也只有依靠这种坚持,才能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两岸交流坚持下去有民意的支撑
回顾去年此时,岛内还充斥着一股对两岸交流速度是否太快的质疑声,但正如马英九在就职一周年记者会上所说:一年来两岸交流已得到多数民意认同,民进党却上街头反对,他公开请在野党告诉他“到底要把两岸关系带到哪里去”?“如果要我们回到执政前8年的情况,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那并不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走的路线”!
对比今天,11月16日晚MOU签署后,在新加坡挂牌的摩台指期货立即受到激励大涨4%,17日早台股一开盘也呈现积极效应,可见岛内对两岸合作抱持了怎样乐观的态度!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11月的台湾行,不仅创下“第一位来台的省委书记”、“两岸交流以来最大规模访问团”等多项记录,更交出了对台采购41.3亿美元的优秀成绩单,这股“梁保华旋风”即使是民进党也未敢阻挠,充分证明了那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初和最终动力。
两岸交流坚持下去有丰富的载体
今天的两岸交流,不仅人数逐渐增加,内容亦十分广泛,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俨然已是“百花齐放”的时代;聪明的中国人,正在以日益丰富的载体,搭建起两岸不可缺少的各种交流平台。
以上个月的几件事来说,江丙坤率海基会新闻交流团在大陆参访时,提出了两岸应在“大三通”之外再加上新闻交流这个“第四通”的说法;显然,两岸交流还有很多可以经营的空间,新闻交流能够增进两岸理解的功能正在受到重视。MOU签署后,代表台湾方面签字的陈冲说,以往两岸签署文件都是透过海基会、海协会办理;MOU是首次由两岸金融监督机构签署,替两岸交流创立了新模式。梁保华的台湾行,则被舆论称为“省区市组团访台,充实了中央、基层民众对台交流‘一高一低’之间的‘中间地带’”。而即将到来的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岛内公布的民调也显示,多数台湾民众对这种通过制度化协商来处理两岸交流衍生的问题的形式非常支持。
两岸交流坚持下去是历史进步的要求
11月中旬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上,前驻法大使吴建民一句“我们过去不可能来台湾,现在来台湾,就是说明两岸关系又跨越一步”引人深思。台湾《旺报》评论说:这次盛会确实得来不易。有人统计,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发生过6531次战争,可谓年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直到近30年,中国大陆和两岸关系才真正处于未战状态,两岸得以各自摸索发展道路,始有今日局面,期间若发生任何一场战争,后果都难以想象。
是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经验丰富、教训深刻,两岸交流没有理由中断,中国崛起需要交流,两岸和平发展需要交流,现代的炎黄子孙,绝不能再重复古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无奈了。
两岸交流应有“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的胆识
还是在“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发言盈庭之中,大陆团长郑必坚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的确,两岸能从过去走到今天,不正是“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的结果吗?“两岸即使仍存在许多重大分歧,但我们已经站在一起,进行坦诚的交流对话”,这不仅是这个研讨会的意义所在,也为两岸未来的交流指明了道路。
以MOU的签署为例,两岸在今年4月底签署金融合作协议,至今7个月才正式签署MOU,一路走来,波折比想像的多;但双方往返折冲,达成的共识也比想像的多。因此,“沟通”是必要的,如何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进行沟通?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找寻出路?正在考验两岸中国人的智慧。
截至目前,两岸已举行过3次两会领导人会谈,每提及此,江丙坤说过的一段话就会在笔者耳边萦绕:“‘陈江会谈’有如在台湾海峡搭起了一座桥梁,而3次会谈所签订的9项协议,则有如在台湾海峡的桥梁上再建9条高速公路,这不仅拉近两岸距离,也改变了人民生活,同时也使两岸经贸合作更加顺畅。”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两岸各界都在为如何增加这些“桥梁”与“高速公路”上行驶的人与车辆积极努力着。开创新纪元、跨出历史一步……这些屡屡从媒体人笔端流出的字眼,也实实在在地写在两岸人民的心中。展望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期待顺利,期待惊喜与感动,期待交流的涓涓溪水,汇成冲破一切障碍的澎湃大潮,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