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8月3日消息 上周伊始,“胡马信函”成为舆论关注点,台湾媒体指出:由于胡锦涛与马英九两人的角色,看双方往来的电文不能仅做一些“礼貌性”的解读,还应侧重其“政策性”解析。两岸新闻交流也在上周有了进一步发展,海协会新闻交流团赴台访问“收获颇丰”。此外,岛内另一件有“进展”事件的主角是陈水扁,在扁案审理程序全部终结后已可确定:陈水扁终未认罪。
“胡马信函”成焦点
7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中国国民党主席当选人马英九发出贺电,并期望两党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马英九复电致谢。两党领导人在新形势下的首次直接交流,无疑成为各方舆论关注的焦点。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30日评论文章指出,胡、马二人在电文中都认同中华民族,表示尽管存在两岸政治分歧,仍可透过搁置争议的方式逐步化异聚同,此一过程即是和平发展期,有利于提供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
香港中评社28日一篇文章认为:两份电文字数各有长短,表述方式不同,但基本意涵一致,完全可用“互动默契、声气趋同”8个字形容,这是新时期良好的新开端!
《日本新华侨报》29日评论员文章说:胡马首次“信函对话”最重要的意义应在于双方进一步释放出来的善意,在于胡锦涛在贺电中所说“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惟有从民族大义出发,将上世纪40年代遗留下来的党争敌意转变为党友善意,惟有将中华民族复兴置放于国际大环境中考量并进而形成内蕴深刻的政治互信,两岸关系未来才能有大突破、大发展。
两岸新闻交流盼突破
7月27日至8月2日,由海协会专家、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局长杨毅率领的海协会新闻交流团赴台访问。杨毅在岛内接受香港中评社专访时强调,两岸媒体各有所长,希望透过交流优势互补,也期待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能够早日实现,推动两岸交流向前迈进。杨毅2日离台前在桃园机场又表示,此次来台,与台湾媒体朋友就进一步推动两岸新闻交流广泛交换意见,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收获颇丰。
对于海协会新闻交流团在台期间大力倡议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教授彭怀恩认为,若两岸都可以释出善意,两岸新闻交流应该是正面的;但两岸新闻自由开放确实有差距,应秉持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互相交流。彭怀恩也认为,若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对于大陆观光客、派驻到台湾的大陆人以及赴大陆工作的台湾人是好事一件,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媒体与相关居住的新闻。
陈水扁终未认罪
上周,另一件颇有“进展”事件的主角是陈水扁,在扁案审理程序全部终结后可以确定的是:陈水扁终未认罪。7月28日的言词辩论庭上,陈水扁花了近4小时批其它政治人物,却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为其家人处理金钱的争议向民众致歉。
台湾《联合报》29日社论指出,陈水扁采取此种激烈又极端的诉讼策略,或会使他陷于连特赦都不可能的境地;但这却是陈水扁的性格底蕴与一贯风格;这种“极端又偏激”、“全有或全无”的选择,在陈水扁过去的政治操作中屡见不鲜,过去他是如此操弄台湾,如今他也这样操弄司法,真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8日的辩论庭还有另一件事成为热议话题:检察官林勤纲洒泪公诉被告陈水扁。因为林勤纲与陈水扁认识超过30年,不仅同为台大法律系的学长学弟,且同是“美丽岛”案大审的辩护律师团成员。对于这两个法律人的对照,台湾《联合报》31日文章指出,陈水扁将整个司法体系妖魔化成政治迫害者,但林勤纲的“现身”却使他在政治及司法上皆难立足;林勤纲的言语显示:即使是对“台独”及绿色民运有充分理解或曾亲身参与的检察官,也认为陈水扁的政治辩解不可置信。台湾《中国时报》31日社论则认为,林勤纲是在为陈水扁痛哭流涕,他试图使用昔日的理想召唤被告良心的发现,而陈水扁只怕要让林勤纲失望了。(赵静)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