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7月26日举行党主席、党代表选举,马英九获得28万5354票,得票率93.87%,当选党主席。图为马英九当晚在竞选办公室发表谈话。(来源:中新社)
去年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赢得765万张选票的马英九,前天获得28万5千张党员选票,当选国民党主席。
台湾《联合报》今天的社论指出,为何765万张人民的选票还不够让马英九成功地领导台湾?“总统大选”的765万张选票如果是一鼓作气,则如今这28万5千张党员选票会不会是再而衰、三而竭?
社论说,马英九是因出现“领导危机”才要兼任国民党主席。此前,他“领导”萧、刘、吴、王四人并不成功;现在他将“全面领导”党政机构,胜算如何?
马英九的优势是“形象”,但问题却在“领导”。“形象”不等于“领导”;“领导”是动词,“形象”不能停留在只是形容词。马英九的形象未必只是形容词,他的“清”与“正”,皆是难能可贵的伦理品格及社会价值。问题却在:他如何能够“领导”起他的执政团队,进而“领导”起整个台湾;领导当然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昔者帝王称孤道寡,虽是谦抑,却亦甚写实;但在当今民主社会的地区领导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领导”,不能成为只是伫立在孤峰顶上的“不沾锅”。能领导者,不兼党主席或许也能领导;无领导能力者,即使兼党主席亦未必能领导。马英九欲重建其领导效能,经纬万端;但最重要亦最根本者是在“人才”与“组织”。
社论说,“领导”的第一要领即在识才善任。马团队的“人才问题”是个大问题。在“内阁”及党部的层次,有些首长连自己的社会形象都无力维护,更遑论准确决策及为政策辩护;但是,马团队一方面畏惧变动,另一方面大概是觅无替代人选,遂令这些不称职者坐在那里继续损耗兴革时机及“政府”声誉。另就地方人才而言,台北县“吊车玮”几乎牵动了全局,云林县“代子出征”,花莲、台东皆被有争议的县长参选人挟持,更见其青黄不接的窘境。马当局倘若不能在人才问题上得到解决,执政团队的形象及绩效即不易改善;而倘若执政团队的形象及绩效不能改善,就更难觅得优秀人才加入执政团队。这将形成恶性循环的领导困境。
再论组织。组织的最大优势是在“群策群力”;经由组织的智能产生最佳的决策,并经由组织的力量完成最佳的执行。倘若一个偌大的“经济部”,就ECFA却竟搬出“一哥”与“发嫂”那种水平的政策说帖,这个“组织”显然是有问题的;倘若“立院”党团竟由少数几名“立委”的左右而窜改通过了“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且始终由少数几名“立委”袭夺了党团的社会沟通角色,这个党团的“组织”也是有问题的。
社论认为,成功的领导必须建立在“适当的人才”与“有效能的组织”之上。就人才言,如今据要津者,皆已呈现出其才能的极限;若再留用那些明显不适任者,就是“误国”。说得简白些,马团队对这些首长仁慈,即是对人民的残忍。就组织言,对于那些不能产生“组织效益”的组织,也要使之上紧发条。如果组织不能产生“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机能,反会因“自我感觉良好”而成为台湾治理的祸源。
所谓“领导”,应当不是要马英九凡事亲力亲为;而主要在识才善任,体现组织的效能。但马英九“不沾锅”的风格,使他觅才的门路难以开阔,且易趋保守;一旦所选党政首长或干部不适任,整个组织亦难有表现。这可能正是形成当前困境的主因:当“人才”不胜任,“组织”效能低落,再加上马英九的谨守分际“不沾锅”,事情就难以收拾。倘若这才是症结所在,则恐非兼任国民党主席就能解决问题;重新全面检讨党政骨干人事的去留,才是诸多根本要图之一。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本文不代表中国台湾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