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日前提出“新地理思维”。他说:他重视的是台湾的“地理位置”,而非“历史”。台湾的东、西、南、北边,分别是美国、中国大陆、东盟与日本等除了欧盟外的世界前五大经济区;因此应善用台湾的枢纽地位,让台湾串联这些经济区。岛内的媒体对马英九的提法给了积极正面的评价。
台湾《联合报》选择了一个别样的角度发表社论说,你信不信?马英九提出的“新地理思维”,竟然与民进党十二年前发表的“跨世纪建设蓝图”有六七分神似。
十二年前,一九九七年,民进党发表“跨世纪建设蓝图—台湾发展计划”。大要指出:“台湾不是中心,也不是边陲;而是一个有活力、有反省力及有创造力的海陆界面与东西桥梁。”
两者皆属“新地理思维”,岂不有六七分神似?
十二年前,许信良任民进党主席,主张“跨世纪蓝图”,是何等的豪情壮志。当年,台湾正陷于“台湾主体论”的争议之中(是中心?或是边陲?);但“跨世纪蓝图”,则试图以“台湾机能论”(是海陆界面与东西桥梁)来取代或补充“台湾主体论”。“主体论”的主轴,是政治的、历史的;“机能论”的主轴,则是经济的、地理的。
台湾久陷历史与政治的束缚之中,但台湾欲脱离束缚的机会,却在我们的经济能量及地缘优势。马英九说,他重视的是台湾的“地理位置”,而非“历史”。此话或可作部分补充,较周延的表达应是:台湾唯有善用其地缘优势及经济能量,才能有再次开创历史的可能性。在这一方面,民进党十二年前的“跨世纪蓝图”,指台湾“有活力、有反省力、有创造力”,其所强调者应也是这种思维境界的调整;至于指出了台湾可以作为“海陆界面、东西桥梁”,则岂不俨然可说是马英九“新地理思维”的预言与先声?
虽然,后来民进党的这一张“跨世纪蓝图”沦为废纸,许信良亦被扫地出门。但毕竟显示,民进党内也有此类“新地理思维”,且迄今依然潜伏存在,而许信良也又回到了民进党。如今重阅这张十二年前的“跨世纪蓝图”,倘若陈水扁后来能稍存此念,民进党大概也不会将台湾糟蹋到今日这种地步。
看马英九的“新地理思维”,将台湾在全球四大经济区的中心地位点出,应可感知他想用经济改善民生、用地理开创未来的用心。而十二年前,民进党的“跨世纪建设蓝图—台湾发展计划”,欲将台湾建设为“海陆界面、东西桥梁”,难道不是同样的政经思维?又难道不是同样的台湾发展战略?
谈到这里,不能不令人为民进党感到惋惜,更令人为民进党悲伤!民进党想要改变历史,却因昧于潮流而被历史束缚;想要改善民生,却因囿于意识形态而被政治束缚。民进党那一套“正名制宪、独立建国”的论调,只是掀起一场撕裂中华民族的风波而已,如何能改变两岸和平的潮流?又如何能改善台湾的处境?民进党十二年前所说的“活力、反省力、创造力”,今安在哉?
台湾必须从“历史束缚”,转向“地理驱动”。不论称此为“新地理思维”,或“海陆界面、东西桥梁”。此路虽必是坎坷崎岖,但这是台湾的唯一道途,舍此不能救台湾。
民进党中的有心人,何不回视十二年前那浪漫豪壮的一页?“历史束缚”不能救台湾,焉能救民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