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如何正确解读“胡六点”

时间:2009-03-20 13:43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评论》月刊记者日前在北京访问了长期致力于台海和平发展战略建构、致力于国家和平统一理论拓展建设的台湾问题专家李逸舟。访谈中,李逸舟先生就两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共和平统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统独”发展趋向、两岸相处之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未来统一关系等重要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胡六点”对两岸关系基本性质的定位与认识,“既体现了我们在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又反映出我们党对两岸关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已经大大深化。”而“国共发表共同愿景使‘台独’失去舞台”。《中国评论》月刊三月号以“和平发展,渐进统一”为题发表了这篇专访。文章内容如下:

  如何正确解读“胡六点”

  记者:去年底大陆各地隆重纪念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回顾历史成就,展望发展前景,胡锦涛总书记为此发表了重要讲话。如何看待总书记的讲话?

  李:胡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单纯从时间和场合上看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高规格纪念;但在宏观层面和根本内涵上,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历史性的交接与传承。《告台湾同胞书》确定的和平统一大政方针主导了以往三十年大陆的对台工作、对台政策,并在两岸关系特别是民间经济文化交流中取得巨大进展。胡锦涛总书记的六点意见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起通往和平统一的现实道路,即现阶段两岸关系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长期发展融合最终导向政治的统一。这是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转折与飞跃。今后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内,“胡六点”将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对台工作与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指引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全方位向前推进。六点意见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起通往和平统一的现实道路,即现阶段两岸关系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长期发展融合最终导向政治的统一。这是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转折与飞跃。如同当年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样,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使现阶段对台工作的一切努力建立在了新的、正确而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一主题的确立,已经使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丰富发展为和平、发展、统一。这一创新的理论,将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发展,也因此将载入史册。 
 
  记者:两岸关系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在2005年3月胡锦涛发表的四点意见与同年4月国共两党共同愿景中已经形成,它对这几年大陆对台政策、以及两岸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李:从2005年的四点意见开始,胡总书记曾先后数次就台湾问题发表谈话,当时即已被国内外舆论广泛赞誉为中共对台“新战略”、“新思维”,或“胡锦涛对台新政”。从中共思想理论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对事物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作用;只有正确认识与界定事物发展不同的阶段和方位,才能制定出真正切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同时,对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和认知,又会产生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与任务,引伸出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策略。当我们在和平统一的总体进程中确立起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后,就要求对台工作从各方面相应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特别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和平发展的轨道上来。

  就此而言,“新战略”在对台政策中的实际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一个中国的新的认识把握上。以前我们长期坚持“老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2000年开始,我们提出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新三句”;其中两岸同属一中的表述,实际上是吸纳了台湾方面“国统纲领”中“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领土”的提法。我曾对此提出:“这是长期以来对台工作最宝贵的经验与结晶,内涵丰富、前景远大;一定要好好珍惜发挥,千万不能在一般的舆论宣传中使它萎缩成为一个仅仅针对‘台独’与两个中国的狭窄概念”。“新战略”在政策上从两方面贯彻了这一重要思想:一是在“九二共识”上与国民党求同存异,使之重新成为双方互动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国共两党的接触会谈;二是在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上具体提出“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这就使两岸间长期以来最复杂敏感的问题真正显现出具体可行的解决之道,也就使一个中国原则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与平衡。“两岸同属一中”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一个中国、怎样坚持一个中国,促使国共两党在此重大原则问题上真正实现了“对接”。两岸关系中的“任督二脉”基本打通了。此后至今,两岸先后恢复了两会商谈,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从总体上讲都属于这一“新战略”的初步效应。

  记者:胡锦涛六点意见中有一个全新的提法:“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新的内涵与意义?

  李:你关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涵深远的问题。这是对两岸关系基本性质的定位与认识,既体现了我们在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又反映出我们党对两岸关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已经大大深化。显而易见,它首先是针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的,因为“台独”历来鼓吹的就是“主权独立”、“一边一国”。但这远不是事物的全部。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及其遗留下来的政治对立是什么?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当年所指的关于中国两种前途的不同选择。这种对立当年双方是通过战争的方式加以解决的,但并没有完全解决。此后至今六十年里,两岸在追求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这期间,台湾曾创造出“四小龙”经济起飞的奇迹,大陆则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进步与发展。正视这一政治对立和基本差异,其实就是回归到两岸关系的基本矛盾,即不同的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程度之间的矛盾。毫无疑义,在21世纪的今天,解决延续至今的这种矛盾,只能靠和平,靠发展。正确界定两岸关系中这一基本矛盾,对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区分两岸间的统独矛盾与不同的统一主张之间的矛盾,使双方不再由于对一个中国问题上的某些分歧导致紧张与内耗,从而避免双方的分歧为“台独”势力利用来升高两岸对抗、恶化两岸关系。 

  国共发表共同愿景使“台独”失去舞台

  记者:说到这里,我想到2005年“胡四点”发表和国共两党领导人发布共同愿景后,虽然陈水扁仍在当权,但你当时即断言“台独已是强弩之末”。其中的逻辑依据是不是正在于此?

  李:是的。从宏观上看,受两岸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和地域人口、实力对比、国际地位与影响、发展趋势等等基本因素制约,“台独”本来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还在1991年的时候,由于台湾“民主化”的若干重要问题基本解决,民进党失去了攻击国民党的着力点,一度试图以强化“台独”诉求来保持对国民党的进攻力度,并于当年通过了“台独党纲”。此举一出,全台震动,股汇动荡,导致民进党在年底的选举中遭遇重挫,“台独”因此被称为“票房毒药”。此后民进党开始淡化“台独”色彩,九十年代中后期展开了趋向现实的大规模“路线转型”。但在此同时,国共两党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分歧却持续扩大,冲突持续升高,有人利用这种分歧不断激化两岸危机,塑造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敌视与不满,最终导致民进党上台。以后的几年里,“台独”势力每逢重要选举或其他重要事件,就以激烈言行挑起两岸紧张、激怒大陆,从而在岛内获取政治上的好处。这几乎已经成为规律,规律就是已经反复出现的东西。2005年国共两党搁置了双方在“九二共识”上的分歧握手言和,为台湾民众展现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这就抽去了“台独”势力操作两岸冲突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也是国民党能够在去年选举中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的趋势仍然会如此,只要两岸主张和认同统一的人们之间能够求同存异,保持良性互动,“台独”就不可能再翻起大的风浪。

  和平协议与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记者:海内外舆论普遍关注胡锦涛再次呼吁“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及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你认为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双方有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等等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既是和平发展的要求,也将是和平发展的保障。长期以来两岸最主要的敌对体现在什么地方?首先是在政治上,特别是在什么是一个中国、怎样坚持一个中国上。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了接触商谈,其实已经大大降低了敌对状态。接下来是要进一步巩固强化。具体来讲,还是几十年的老问题,一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双方怎么相互看待、怎么相互对待;二是怎样在一个统一的主权下妥善协商安排好涉外事务。这两个方面实际是一个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问题。

  关于前者,胡总书记提出“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这种政治关系,我认为上限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是台湾方面不能接受的;下限是“中华民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系,这是两个中国的关系,是大陆不可能接受的;实际上台湾方面现在也不企望追求这种关系。在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相当的空间和余地,我相信双方都有足够的智慧找到一个都可以接受的表述,或者是找到一种实际的默契后不表述。其实问题说到底将会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说胡锦涛和马英九见面了,双方怎么称呼?媒体报导时怎么称谓?我的感觉是,经过几十年的折冲博奕,双方差不多都已经想通了、想开了,现在是需要谈,需要双方具体协商。关于涉外事务问题,六点意见指出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通过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我看现有的奥运模式、亚洲开发银行的方式、亚太经合组织的方式、WTO的方式,既然能够成立,就都不违反一个中国的格局。空间是有的,办法也是有的。关键所在,是思考问题的方向变了,双方都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说话,解决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如何协助在台湾的中国人从国际上争取利益和权益的问题。所以胡总书记曾说“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寻求最终解决办法”。总的看,如果上述问题处理好了,其他方面的事情都将会迎刃而解。 
 
  怎样看待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关系

  记者:现在有一种担心,就是认为和平发展的结果并不必然是和平统一,而有可能是和平独立;也有人说现在讲和平多了,提统一少了。你怎么看待这种质疑与担忧?

  李:当然,和平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平统一,对任何可能妨害统一目标的潜在因素都要高度警惕,以策万全。但从战略上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归宿只能是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基础就是一个中国,以统一为指向。由于三通的实现,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也在构建之中,随着经济交流合作大规模推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两岸实际将经由经济的融合逐步达成经济的一体化,形成经济的统一。其次,随着从台北到上海与台北到高雄一样便捷的“一日生活圈”的功能逐渐发生作用,两岸人员往来及台湾民众在大陆求学、就业、生活、定居、通婚等各种活动成为常态,民间社会联系日益绵密,人民情感持续交融,两岸事实上将逐步实现人民日常生活的融合。在这一点上,不能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同我们与外国间的和平发展简单类比,两岸同为中国人的血缘情感、同文同语、同习同俗的文化基因将会发挥出它深远的影响。再次,随着两岸交流融合的不断发展与大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将逐渐为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提供基础和条件,最终走向两岸政治的统一。最后,通过和平发展,台湾民众将享受到和平发展的红利,使台独论述与台独势力逐渐消亡,台独将不再成为现实的重大危险。总之,我们不仅要严密防范台独,还要有彻底化解台独的心胸与格局。

  另外,现阶段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题,当然会经常讲和平发展;但从领导人讲话和有关文件看,并没有少提统一。这次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台湾媒体统计说讲了几十次统一。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天天都在促统一。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