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陈云林与江丙坤交换协议文本。当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就海运直航等签署协议。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对于两岸是否应建立经贸合作架构的议题,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今天的一篇社评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社评认为:两岸之间确实应该建立一个经济架构,使两岸经贸可以形成一种有秩序的交流,有高附加价值的交流,这是企业各界所乐见的发展方向。
社评说,海峡两岸是否也该像大陆与香港那样签订CEPA、建立经贸合作的架构,一直是岛内企业各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在国民党今年拿回台湾的执政权、全球又遭逢金融海啸侵袭的当下,这个问题再度成为两岸各项研讨会的议题。
由于台湾各界对所谓的CEPA有不同的看法,更有人担心类似的协议会矮化台湾的主权,或者说把台湾“香港化”,社评认为,两岸之间是否有必要建立经贸合作架构以及这个架构如何建立,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如果两岸之间有建立经贸合作架构的必要性,那如何架构双边协议以避免“香港化”,应是可以协商解决的问题。
对于两岸之间究竟有无建立经贸合作架构的必要性,社评认为,两岸之间的经贸交流可以从量、质、与秩序三方面来看。首先从量的方面来探讨,无庸置疑,两岸贸易与投资的金额,过去十几年来都不断在成长,代表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质的方面,主要是从策略与互补性来观察。像过去,台湾主要是传统产业到大陆去发展,接下来是电子业,这里就可以看出台湾在策略上如何运用大陆发展的阶段来做为竞争的优势。而大陆,也因为台商早期资金、人力、以及管理制度的投入,在经济发展上得到了相当的帮助。
然而,任何两个经济的经贸交流,不能只从量与质来看,还要从管理面,或者说是秩序面来观察。建立经贸合作的架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两岸的经贸交流可以透过某种机制,一方面解决经贸交流的问题,另一方面再促进经贸交流的进一步成长。今天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已是世贸组织的会员,但彼此之间也积极寻求签署自由贸易协议(FTA),其道理即在于此。
社评说,今天的两岸经贸交流,因为缺乏一个架构,资金、人员、技术等等的交流都受到限制,而这些限制也阻碍了两岸经贸交流的成长。另一方面,企业往往为了经营而有避开政府管制的门路,以致于政府无法得到真确的经贸交流数据,业者碰到了问题,也只能自行承担可能的风险。因此,两岸之间应让建立一个经济架构,使两岸经贸可以形成一种有秩序的交流,有高附加价值的交流。
社评认为,这种经济架构,可以循序渐进来规划,最终则是朝一个共同市场的方向来前进。观察世界历史进程,成功的合作模式都是“经济为先”,并依据“由易入难、由简入繁、互惠多赢”的原则进行,欧盟整合的经验亦是如此。社评认为,萧万长所提示的“两岸对等、共同协商、市场扩大”,实可做为洽谈两岸经济合作架构的基本原则。根据媒体报道,第四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将在上海举行,双方应该可以透过这个平台,就建立经贸合作架构事宜,集思广益,建立共识,作为明年两会协商的重要议题,相信这是企业各界所乐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