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财经新阁”重建安乐台湾

时间:2008-04-24 16:2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刘兆玄(左前一)周一召开台湾新当局“内阁”人事公布记者会,公布首波“阁员”名单共17人。(台湾东森新闻图片)

   台湾“总统大选”后,众人关切的“新阁”人选,本周一终于公布第一批17人名单。虽各方评价不一,但称颂的远比贬抑的多,值得肯定。

  在名单公布前,民进党“立法委员”们,即以传闻中的“阁员”年龄,讥讽为“千岁内阁”;待第一批名单公布后,又指称“新瓶装旧酒”了无新意;台湾《经济日报》社论认为,这种盲目的指责,并不公允。面对民进党八年搞惨的烂摊子,又面临国际经济停滞膨胀的挑战,如不选用经验丰富的老臣,如何能稳住政局,开创新境?

  社论完全认同马英九选用“阁员”的原则,“用人唯才、唯德”,不问年龄、不问省籍、不问族群,祇要能为台湾谋福利就好。尤其在年龄方面,更不是重要限制因素。在国际间,大家都知道英国丘吉尔战后二度担任首相时已77岁高龄,到如今仍被英国人民誉为最伟大的首相之一。日本二战后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上任时已68岁,为日本从战后废墟中重建,奠定日后20多年的快速经济成长,成为经济大国之一的基础。再看美国里根总统上任时也高龄70岁,不仅克服第二次石油危机,且与苏联签署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摆脱冷战阴霾,于1983年带领全球经济复苏;在其两任内后六年的1983-88年,美国平均每年经济成长率高达4.2%,创战后最高纪录。

  再看岛内财经重臣李国鼎,在其担任“经合会”副主委、“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后,被任命“行政院”政务委员时,已高龄67岁,开始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使台湾成为高科技产业重镇,为近2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轴,而被誉为“科技教父”。还有孙运璇,在其被世界银行聘请到奈及利亚,离开台湾电力公司协助奈国建设电力,两年后返台担任“交通部长”、“经济部长”,于1978年出任“行政院长”,也已65岁,与准“阁揆”刘兆玄同年。孙运璇担任“阁揆”六年期间,不仅克服中美断交及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而且设置新竹科学园区,并于“行政院”下设“文化建设委员会”,在全面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同时,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其任内平均每年失业率降至1.73%,1980年贫富差距按五分位法计的高低所得组每户所得差距,降至4.17倍,均创历年新低,使台湾民众都能享受到安和乐利的生活。孙运璇也被誉为“最称职的行政院长”。

  社论表示,我们不厌其烦的介绍“老臣”、“老将”的功绩,无非在说明,能成为伟大的“阁揆”与“阁员”,不在年龄的大小,靠的是丰富的经验与智慧。以李国鼎与孙运璇当时的年龄,远在这八年民进党陈水扁所领导的“阁揆”与“阁员”年龄之上;但这八年来民进党执政的政绩,自四小龙之首,变为龙尾,失业率及贫富差距,创历年新高。更严重的是执政者挑起政党恶斗、族群分裂,社会秩序紊乱,法治荡然无存,文化道德沦丧,再加以第一家庭及高官的贪渎无能,陷大多数人民于痛苦之中。与孙李时代何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两位“老臣”故逝多年后,仍被人怀念与追思的原因。

  社论指出,“520”“新阁”上任后,要在短时期内提高士气恢复信心,而且要做到准“阁揆”刘兆玄所要求的“没有空隙的衔接”,“马上,拼经济”。就所公布第一批“阁员”名单观察,其中有七位是过去财经“老臣”,其中准“副阁揆”邱正雄是国民党时代的“财政部长”外,其余六位均是副首长或一级主管;他们都是菁英,具有丰富经验,且有专业背景的“老臣”。相信他们在未上任前即在了解现况,寻觅问题所在,并研拟因应对策;一旦上任即可检视问题与所拟对策,没有太大差异后,即可落实执行。而且也不必花太多时间培养团队默契,以他们丰富的经验与智慧,应可使当局整体的运作尽速导入常轨,进而解决各项问题。若任用新人,必须经过一段学习、磨合与适应时间,即使能提出对症下药的良方,在时间上不知要延到何时才能执行,恐负民众急切改善的期待。

  社论亦指出,虽有人质疑这批前朝财经“老臣”,在2000年由于他们的施政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被政权轮替掉,而今“老臣”复辟,担心过去施政沈痾又重新上演。但这种质疑搞错了对象;上次政权轮替关键在于前“总统”李登辉搞黑金政治及错误的两岸政策,导致台湾向下沉沦,而被人民唾弃所致。当时李登辉的威权与独裁领导,即使“阁揆”要振作亦无能为力,遑论“阁员”、副首长与一级主管了。

  社论最后表示,我们相信,这些财经“老臣”历经失败下野,八年的锤炼再度出山,必有抱负与使命感;再加新枝政务委员朱云鹏及“经建会”主委陈添枝,都是极优秀的经济学者,而且长期从事台湾经济的研究,老干新枝相互搭配,相得益彰。在新的领导与新的思维中,不仅在短期内能克服当前面临的困局,在国际经济停滞膨胀中,脱颖而出,再创新局;稍假时日,诚如“总统”当选人马英九所期待的,建立可长可久的制度,重建安和乐利的台湾,可拭目以待!

编辑:张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