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校园霸凌不是一次社会公审所能解决

时间:2011-03-31 10: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又陷霸凌风暴:六个高中女生联手对一名初中生拳打脚踢,下手粗暴。台湾《联合报》31日刊载社论指出,这次的霸凌事件,让人看了心痛。我们必须强调,社会关心霸凌问题,绝对是积极现象,但种种社会关注和情绪热度加总放大,却成了此案不可承受之重。要消弭霸凌,需要更细腻、更耐心的教化启发,而不是一次敲锣打鼓的社会公审所能解决。

 

  全文摘编如下:

 

   新竹初三女生遭围殴事件,闹得全台沸腾,卅万网民同声讨伐,名嘴民代更直指幕后有卖淫集团操作,将之上纲为内政问题。社会关注校园霸凌问题固属应当,但以集体公审方式刻意渲染放大,未必有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显得不成比例。

  六个高中女生联手对一名初中生拳打脚踢,下手粗暴,态度苛虐,这是社会大众对这件暴行感到难以容忍的原因。施暴者对这种偏差行为似无自知,还拍下影片PO到网上公开展示,更显示她们的心态幼稚与缺乏同理心,需要有人辅导矫正。但这样的教化目标,恐怕不是一场人人喊打的社会公审所能奏效。

  校园霸凌层出不穷,很大原因在于校方因怕事而“吃案”,或因人力不足而怠忽处理。此次事件,校方一开始的处置确嫌草率,经网友提供霸凌影片为证,方使事件之真相重现,这是网路的惊人力量。然而,在网路加媒体的相乘效果下,事件被导向黑道、毒品或卖淫集团操控的阴谋论,沸沸扬扬要求警方严办,要求施暴者公开道歉,甚至进行“人肉搜索”,若无实际证据,这些指控恐怕都已超越了事件本质,也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焦虑。

  几名施暴女生在警局制作笔录时态度轻慢,对自己的行为不以为意,面对电视镜头还满脸兴奋说:“我们上电视了耶!”这种只在意露脸、而不在乎声誉的态度,和她们将围殴影片上网公开的夸耀心理如出一辙,来自价值观的偏差。如果无法让她们了解其行为错在何处,旁观者只是以排山倒海的口诛笔伐相向,能有什么教化效果?

  包括受害少女这方,也显然受到社会聚光效果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原本低调的她,因外界的注目和声援变得大胆敢言;在大批网友组织的“粉丝团”鼓舞下,她开始自拍影片上网回应,甚至打电话上叩应节目侃侃而谈,这是正向的变化。但令人担忧的是,当这些无名“粉丝”在高潮过后撤退无踪,这名女生要如何独自面对同侪?尤其,在她公开表示根本没有所谓“卖淫集团”后,许多原本抱着同情的网友都大呼受骗、被耍,声称以后都不想再理。网路狂潮涨得急、退得快,电视议题亦当即转向撤退,但少女追得上这种冷暖炎凉吗?

  在社会的关注下,近日有三名霸凌者陆续出面道歉,她们均受到学校“留校察看”的处分。她们对自己的作为究竟有多懊悔,外界无从得知;但她们受到的惩罚,其实已远大于她们的学生(就算是坏学生)角色相应的承担。要求她们公开向社会道歉,这已近乎是对失职政务官的规格了,包括我们的贪渎总统都不曾道过歉,人们何以如此苛求几名未成年女生?何况,她们在此期间除饱受外界讨伐,身上更贴满鬼妹、出拳妹、象腿妹、传播妹的丑化标签。一次霸凌,换得社会的集体羞辱,这对她们年轻、无知的生命会不会是不成比例的惩罚?

  这次的霸凌事件,让人看了心痛。失控的青春事件,演成粗暴无情的殴打,复制了成人社会的冷酷;关切校园霸凌的网民和媒体,推波助澜进行严酷的社会审判,却在不能接受这是单纯暴力事件的情况下顿然收手;有责任开导学生的校方和家长,只求息事宁人,在舆论压力下显得手足无措。我们必须强调,社会关心霸凌问题,绝对是积极现象,但种种社会关注和情绪热度加总放大,却成了此案不可承受之重。

  要消弭霸凌,需让学生了解如何面对冲突、如何解决问题,并知道暴力威胁是不对的行为。这些,都需要更细腻、更耐心的教化启发,而不是一次敲锣打鼓的社会公审所能解决。六人围殴一人是霸凌,卅万大军围剿六人恐怕也变成另一种霸凌。本来只有一名受害人,如果现在受害者变成七人,恐怕就是治丝益棼了。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