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今日刊载评论员海洋的文章指出,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大地震后,台湾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及时以各种方式方法关心、慰问和援助,充分体现了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爱、手足情、一家亲。主要表现有“六大特点”:
一、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和有关单位、组织得悉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深表关切,及时了解灾情,并表示要大力协助大陆救灾重建。
4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获知青海地震信息后,即指示相关单位向大陆致哀慰问,并表明台湾方面愿意提供各项协助。4月16日,马英九再度请相关单位进一步了解青海地震情况,再次表明台湾愿意提供各项协助意愿。台“行政院”负责人吴敦义及时表示关切,要求有关部门了解青海地震情况,表示要尽力协助大陆救灾。台湾海基会及时发函大陆海协会表达关切,表示随时可派救援队赴大陆协助救灾重建。台湾红十字组织也致函大陆慰问。
各界关切伸出救援之手
4月14日,地震发生当天,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致电中台办“谨致关切”。4月15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致电中台办“请特别转达他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问候”。
大陆国台办对台湾各界关切青海地震表示感谢。事实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在大陆遇到灾难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同舟共济,共创美好前程。
二、岛内媒体和舆论对青海玉树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灾难高度重视关注,大力报道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从舆论上给予援助。
4月15日,台湾出版的各大报纸纷纷以图文大篇幅报道玉树震灾情况。台湾《联合报》、《民众日报》、《中华日报》、《旺报》等更将相关消息置于头版头条位置。台湾“中央社”、广播、电子、网络媒体等不断更新报道。使台湾上上下下都了解青海玉树地震消息及抗震救灾进展情况。
同时,青海玉树地震的消息,也引起了台湾普通民众的关切。他们很关心青海玉树灾区同胞的情况和救灾重建的问题。他们牢记“9.21”南投大地震、“8.8”水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两岸彼此都援助和慰问,希望这次玉树地震台湾民间团体和民众给予更大的帮助。
派出医疗队迅速赴灾区
三、台湾同胞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为青海玉树灾区人民救灾解困。真正体现了两岸同胞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互助精神。
青海震灾后,台商、台湾企业和各界人士纷纷捐款赈灾。4月15日,台湾红十字会捐出10万美元协助紧急救援;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的女儿、威盛集团董事长王雪红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捐赠物资价值1000万人民币;台湾旺旺集团表示向灾区捐出100万人民币;统一集团捐出50万元和价值50万元的救灾物资;台湾水泥公司捐款100万元;奇美集团捐款200万元;富邦金控捐款200万元;台湾工银表示将先捐助价值新台币500万元的急救物资。4月20日,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致函大陆有关部门,向所有青海玉树地区遇难伤亡者的家属们表示哀戚与慰问,并捐出10万元人民币。
16日,台伊甸基金会与青海玉树孤儿学校校长尼玛仁增通电话,伊甸基金会表示,伊甸计划筹2000万元帮助青海玉树孤儿学校重建,并捐赠御寒衣服等。
目前,台湾还有许多慈善组织和普通民众表示,将捐款捐物支持青海灾区,为灾民解困和重建家园。真正体现了两岸同胞一家亲。
四、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后,台湾首批医疗队迅即赶赴青海实施救灾,表现出了两岸同胞手足之情。
4月18日,由台湾红十字会组织召集的台湾首批青海医疗队共20人,携带大批药品、医疗器材及赈灾物资乘飞机赶赴青海,参加玉树震后救灾工作。同机带往青海的有一吨药品与赈灾物资。
这个医疗队在紧张进行救治伤病员的同时,还与大陆医务人员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医务救灾工作。
五、台湾多个民间团体深切悼念玉树罹难同胞,寄托无限哀思。
4月21日,台湾多个民间团体举办悼念活动,悼念玉树地震罹难同胞,寄托无限哀思。他们以点燃蜡烛,集体默哀、祈安法会,宣读哀悼文等方法,向玉树地震罹难同胞致哀悼念。
21日晚7时,台湾“中国统一联盟”50多人挤满会议室,在台北燃烛默哀。悼文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持,台湾同胞感同身受,出钱出力,血比水浓。纪欣和专程赶来的劳动党主席吴荣元同声呼吁,两岸同根同源,本是一家人,台湾社会各界应发挥同胞爱、手足情,向青海震区提供更多援助。
台湾佛教名山佛光山、台南两家道观,也各自举办活动,为青海地震遇难者祈福。
台湾“中华统一促进党”在《中国时报》头版刊登致哀启事,深切哀悼玉树地震死难同胞。
两岸和平发展注入活力
六、两岸同胞患难见真情,血肉情义长。正当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之际,意外灾难给了两岸同胞一个基于血肉相连感情表达关切和爱心的机会,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向心力、凝聚力、鲜活力。
文章最后说,客观现实情况的显现和发展,不禁使人回顾起近年来两岸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两岸大小灾难频仍,从汶川大地震,台湾“八八”水灾,再到此次青海玉树大地震,给两岸同胞造成了巨大伤害和损失。然而,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两岸同胞同心合力,患难与共,把同为中华民族骨肉相连的感情,更本质更自然地表达出来,把“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属性提升至历史和现实的新高度,并正在成为两岸现阶段互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