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海峡论坛在5月15日拉开了帷幕,来自台湾各界别和各县市的8000多人,以及来自台、澎、金、马地区的20多个新闻机构将参与和记录这场两岸开展民间交流30多年来最大的盛会。《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连锦添昨天发表评论文章,从个人的角度阐述了海峡论坛的魅力,全文摘录如下:
不曾想到,一个看似枯燥的论坛,经精心准备,端出了如此丰盛的套餐。“海峡论坛” 20来场大型活动,有论有“谈”,既可发表高见,也可洽谈生意,还能恳亲交友,看戏旅游,寻根进香,比武健身……查族谱的、踩高跷的、玩高甲皮影的,各得其所,所有活动由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双向互动。一时间,台岛来客,闽地乡音,融和的气氛令人沉醉。
海峡论坛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民间性。约八千名台湾乡亲的到来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不乏中南部的民众,带有草根性。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台湾同胞80%的祖籍地在福建。记得有首歌唱道:“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煞猛打拼,耕山耕田;咬姜啜醋几十年,毋使埋怨……”说的就是先民从福建迁台,筚路蓝缕开山造路的情景。两岸渊源非常深厚,但现实的交流却留有空白,在台胞赴大陆络绎于途的同时,岛内许多基层民众(包括绿营支持者),却从未到过对岸的福建,隔海相望,心里多少有些疏离,为什么?就因人为阻隔。最近海峡水暖,三通实现,诸多历史线头重新连接上了,氛围形成了,这次不少台湾客人终于第一次踏上祖地。过程中有些小插曲,绿营对之故意“抹红”,民进党主席下令,该党公职人员一律不得参会,自我阻断了一次很自然的对话机会。
但“禁足令”捆不住人们“试水”海峡西岸的脚步。台湾来客踏上“春雷打过,野火烧过,祖先耕过”的闽地,亲身体验浓浓乡情,生涩和隔膜顷刻烟消,亲眼看到海峡彼岸的变化,纷纷感叹不虚此行。有的说,眼见为实,两岸都看,才不会偏听偏信,今后要常来常往。再者,以往两岸各种交流的推进,是通过政党平台和两会协商主渠道,这次岛内各界别、民间团体的基层代表直接参与其中,在论坛上表达见解,不同声音有了碰撞交集。基层业界和民众意见的通达,将使两岸的政策更契合实际,受益的还是民众。
论坛的要旨还在于“论”,两岸嘉宾的话题自然聚焦海西。政策上如何先行先试?两岸产业如何对接?大家共勉“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事实上,闽台仅一水之隔,中有岛屿作跳板,形成唇齿相依的经济区和“共同生活圈”,客观条件具备,但由于长期地处“前线”,后又遇台海局势动荡,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现在新机遇来了,海西建设已提升至战略高度,当诸多潜在优势发挥出来,会对台湾产生“磁吸”效应。台湾海峡这一带和平发展,衍生一个“共生”的经济区,将不是空想。
海峡论坛的会标,是一个拟人化设计的草书“海”字,代表海峡、海西,取形于汉代画像砖“两人对坐论道”,寓意传承善于交流的传统美德。海峡论坛的举办,表明两岸交流合作正深化到社会生活层面,向民间层次扎根。走过曲折,在两岸新局下,两岸民间一起来找回共同的文化感觉,有助心灵的复归与互信的重建。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通过海峡盛会,让我们系上断线的风筝,修复远航的风帆,给乡情安家,让情缘生根,为台海集思,携手建设海峡两岸的共同家园。
浏览精彩评论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