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九一八”,全民国防教育的“热”令人欣喜:防空警报声响遍神州大地,纪念“九一八”的文章不胜枚举。
但是,“热”背后的“冷”同样引人关注,催人思考:有关方面统计显示,纪念文章多为党报和部队媒体所发,作者多为现役或退役军人,其他公众号文章多为转载;截至19日12时,统计40个公众号发现,“10万+”的文章仅3个,绝大多数只有几百或上千点击量。无论文章数量还是受众的关注度,应该说远远不及某些娱乐新闻。
在一个有着6.88亿网民的互联网大国,当这个使国家破碎的国耻日不能触动更多人警醒时,实在值得我们警惕。冷静思索,部分媒体和网民“冷”的表象下,暴露出国防教育的缺失。“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民族的进攻面前,肯定是要衰败的。”这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警告美国人时说的话,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前人的苦难被别国拿来警醒,我们该怎么做?
不能让“忘却”抹杀民族的血性。
“九一八”,这是一个“不该忘却的纪念”。设立国防教育日,是要使全体公民成为国防教育的“明白人”。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相关部门要站在依法治国的高度,确保媒体和大中专院校有计划、有重点做好“规定动作”,使“纪念”真正落实到“全民”身上,让更多人警醒。近日,中国军网多家新媒体推出的华东政法大学依托武警部队驻校选培办,使“警醒”教育多年经常化的做法说明,培养民族的血性,需要的是“恒温”式的教育。把军地各级领导干部、宣传部门和媒体的负责人、战士、民兵预备役人员和青年学生作为教育重点,通过过军事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使教育课堂由小变大、内容由虚变实。数年前我采访云南省蒙自军分区组织地方领导干部走边关时,一名领导指着界碑说:“走了边关,才感到要不把国土守少,必须军地一条心,全民一条心!”可见,要让每个人警醒,除了有警报声,更要有好抓手。
“一篇篇关于纪念‘九一八’的文章投到微信群里,发到朋友圈里,犹如一颗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中,激不起涟漪,这样也就算纪念完了?”9月19日一篇网文的置疑,不能不让媒体和媒体人反思:时代在变,我们的传播方式是否也得变?
答案是肯定的。网络时代,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特点和优势,推进全民国防教育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适应网络传播方式,打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全民国防教育话语体系,即“把媒介变成产品,将受众当成用户”,由模糊的、缺乏具体对象的大众营销,变为提供具体清晰的、个性化内容的精确传播。要用新视角发掘“产品”。即变“我怎么看”为“受众怎样看”,用“第三只眼”审视作品,发掘受众喜爱的“产品”。要用新口吻讲述国防教育故事,变套话为家常话,学会用生活语言、群众语言讲好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故事;要做到理论语言生活化,在讲故事中说道理,在说道理时讲故事;要变“我说你听” 的居高临下为“为您服务”的俯身贴近,娓娓道来,用新呈现方式做深阅读话题。国防教育其实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知识普及的“翻译”,要学会用新大白话“翻译”专业军事话题,使一些需通过深阅读才能理解的高深军事话题变得轻快起来;要借鉴民众新的表达方式等,把专业话题讲得让受众听得懂、爱听;要活用图表、分类、概括、标注、提示等新的呈现方式,使强国强军等重要话题变得生动起来。
全媒体时代,呼唤民族之魂,这是一场兵不血刃的战斗,我们唯有天天亮剑!(姜兴华)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