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互救是战场上挽救伤员生命、赢得后续救治机会的重要方式。然而,实战中常常因为伤员伤情伤势急、敌人火力威胁大等不利因素,导致战斗减员。本期特邀请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教授李开荣,向广大战友讲解部分战场急救防护知识与方法,以期促进部队自救互救防护训练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我军战场急救与防护水平。
巧妙利用地形地物抢救和隐蔽伤员
战场急救是指对负伤人员在战场实施最初救护的活动,包括卫生人员救护和官兵自救互救。战场上,救治伤员时遭敌袭击的可能性增大,伤员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导致抢救与防护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合理确定隐蔽和抢救的次序,积极利用地形地物抢救和隐蔽伤员。
一是合理确定抢与救的次序。急救伤员时,应立即根据敌情、伤情、地形等条件,迅速果断决定是采用抢出优先法还是急救优先法。抢出优先法是指对伤员首先进行隐蔽,然后进行急救的方法。该方法通常在伤员暴露在敌人火力严重威胁的地方,而伤情又不至于危及伤员生命的情况下采用,即首先快速、就近将伤员搬运到敌人武器射程之外或射击死角的地方,而后再进行急救。而急救优先法是指对伤员首先进行急救,然后进行隐蔽的方法。伤员受到致命性伤害时,如不快速急救,伤员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当伤情较重、敌人火力威胁不大,或者当伤情较轻,敌人火力威胁也不大,且就近无可利用的地形时,均可采取急救优先法。
然而,战场急救中往往遇到的情况是伤员伤情严重,敌人火力威胁也很大,此时急救人员应对伤员进行快速急救,主要应以快速止血、简易包扎、解除窒息等救命性急救为主。抢救时要利用就近一切可利用的地形,急救动作要快速准确,避免时间过久。
二是积极利用地形地物防护。地形地物是急救伤员的重要防护屏障,利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利用地形地物。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而完成急救则需一定的时间,急救人员如果不利用地形地物,一旦被敌人发现或遇敌火力袭击,往往会措手不及。此时不仅会中断正在进行的急救操作,而且很可能会造成新的伤亡。因此,只要伤员的伤情允许,遇敌人火力威胁时,急救人员应迅速利用地形隐蔽。暂时没有敌人火力威胁时,只要条件许可,也应积极主动利用地形地物。
就近利用地形地物。利用地形地物一定要做到就近利用,切忌舍近求远。如果距离过远,搬运伤员费时、费力且速度较慢,容易遭敌火力袭击。伤员所在地前、后、左、右的地形地物均可利用,但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利用后方或左右侧的地形。这样一方面距离敌人火力点越远,被敌人发现和击中的可能性就越小;另一方面也使得下一步集中和搬运伤员的距离缩短,减少工作量。
分散利用地形地物。自救互救利用地形地物时,一定要体现分散利用的原则。同一地形不可同时多人利用,否则一旦遭到敌人打击就会损失惨重。同一地形也不可多次利用,否则容易形成规律,暴露行动企图。利用时要避开明显、独立、易燃、易爆、易倒塌的地形地物,且要做到不和指挥员、战斗员及伤员争抢地形地物。
采取科学搬运方法使伤员脱离火线
急救后,战友的生命虽然暂时保住了,但敌人的火力打击随时都有可能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此时,保护伤员、快速搬运至关重要。
搬运伤员时目标变大、行动缓慢,极易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搬运人员要根据敌情、伤情、地形等条件,采取科学的搬运方法和防护措施,尽快将伤员搬离阵地。
一是科学确定搬运顺序。搬运伤员时首先要分清轻重缓急,原则上按一重、二轻、三烈士的顺序进行搬运。重伤员由于伤情伤势较为复杂,生命垂危,基本上失去了自救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如不能及时搬下阵地,随时都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无论是从战场到伤员集中点的搬运,还是从伤员集中点向后转送,重伤员都应作为首选对象。
二是积极主动保护伤员。搬运中如遇敌人火力威胁,要及时隐蔽伤员。情况紧急时搬运人员应以身体保护伤员,避免伤员再次负伤。保护伤员时要做到“快、准、轻”。快,是指保护伤员要快速及时,切不可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准,是指保护的部位要准确,应重点保护伤员的头部、胸部等部位;轻,是指保护动作的力度要轻,防止伤员在保护过程中伤情进一步加重。
三是制式与就便器材相结合。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中,伤员搬运器材的质量、数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战时仍存在着制式搬运器材受损和不方便使用的可能。当制式器材数量有限,不能满足需要时,要积极制作和使用就便搬运器材。特别是突然产生大量伤员时,要号召广大指战员因陋就简,积极制作和使用就便器材,必要时也可进行徒手搬运。
此外,搬运伤员时要积极利用装甲救护车、救护直升机和救护艇等现代化装备。这些装备具有机动能力强,装载量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目标容易暴露,易遭打击的风险。为了有效提高伤员的存活率,搬运人员要与司乘人员积极配合、科学装载、快速反应。如在利用装甲救护车时可采取集中装载法、多点装载法、向心装载法、沿线装载法等方法,及时将伤员搬运上车。(陈淑 文绘)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